文丨刘澜昌
在美墨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现实之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再次挥动关税大棒,将25%的进口汽车关税毫不留情地加诸包括墨西哥在内的贸易伙伴头上。3月28日,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明确表态:坚决反对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并强调墨西哥不会被动承受这场“自上而下”的经济胁迫。
辛鲍姆的表态可谓掷地有声:“任何关税都会破坏北美汽车产业一体化,损害墨美两国就业与稳定,我们坚决反对这一单边决定。”这不是外交辞令的表态,而是一个处于风暴中心国家领导人对经济主权和国家尊严的坚定捍卫,是对特朗普贸易单边主义的正面回击,是小国对大国经济霸凌的一次正当抗辩。
众所周知,美墨之间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合作关系已经延续数十年。每一辆“美国制造”的整车背后,都有数百个从墨西哥运来的零部件、动力系统甚至整车组装。2023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超过250万辆汽车,占据美市场的重要份额。但这不是“占便宜”,而是北美自由贸易体系长期分工协作的结果,是企业逐利、市场配置的自然产物。而今,特朗普一句“为了保护本土制造”,就试图推翻整个区域产业链构架,这种任性背后,是对经济规律的蔑视,也是对合作伙伴的羞辱。
辛鲍姆对此看得很清楚。她强调,墨西哥当前正寻求通过《美墨加协定》(USMCA)框架,与美方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同时准备在4月2日新关税正式生效后,做出“全面回应”。所谓“全面回应”,意味着墨西哥已经不再是当年只能“靠美国吃饭”的边境国家,而是有能力、有信心、有计划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战。
这场即将上演的北美贸易风暴,绝不仅仅是数字游戏,而是对区域信任的严峻考验。特朗普所谓的“关税保护就业”论调早已被现实击碎——2020年那一轮钢铝关税,不仅未保护美国就业,反而加剧制造业成本上升,引发企业出走。今天,如果墨西哥被迫提高对美关税反制,北美汽车制造的“共同繁荣”模式将被彻底撕裂,受害的将不止是墨西哥工人,更包括密歇根的蓝领家庭、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得克萨斯的物流企业。
而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更加剧了美国在国际贸易秩序中的信用危机。曾几何时,美国以“规则制定者”自居,如今却反复撕毁条约、随意挥舞关税大棒,将合作协议当儿戏,把一体化视作单边套利的工具。这种赤裸裸的“经济民族主义”,正是当前全球产业链碎片化的最大推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鲍姆的强硬回击不仅是捍卫墨西哥的国家利益,更是在为整个全球南方发声。在当前美欧强势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往往被迫处于“被决定”的位置——被决定加入、被决定退出、被决定征税、被决定让利。但墨西哥总统这次的回应,明确表达了“不接受、不会忍”的态度,也标志着新一代拉美领导人不再容忍旧秩序的摆布。
值得注意的是,辛鲍姆不仅是墨西哥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统,更是新一代技术官僚出身的政治人物。她清楚地知道,关税背后不仅是经济数据,更是民众就业与国家稳定。她并未选择在舆论中做出夸张反应,而是宣布“正在制定全面对策”,“在继续谈判的同时,将保障投资稳定,保护就业”。这是一种冷静、理性、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姿态,足以让墨西哥人民看到希望,也让外资看到信心。
对比之下,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更像是一场情绪化的选举表演。在特朗普政府眼中,关税既是政绩,也是话术,是讨好“铁锈带”选民的政治工具。但对墨西哥这样的制造业国家而言,关税是货真价实的经济伤害,是饭碗与生计的真实冲击。这种力量的不对等,正是国际体系长久积弊的缩影,也正是辛鲍姆此次必须强硬回击的根本原因。
未来,美墨之间或将陷入一轮贸易博弈,但这场博弈不会只是关税多少的数字游戏,而是制度信任、规则底线与区域合作逻辑的全面较量。辛鲍姆的态度已经明确:墨西哥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单边霸凌;即便身处强权之下,也不会屈从于不公正的安排。
在特朗普掀起保护主义浪潮之际,墨西哥选择挺起脊梁。这场斗争,或许艰难,但不再沉默。因为在新的国际秩序重塑中,那些敢于说“不”的国家,将成为真正值得尊敬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