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它的摇篮——大船海工,曾是中国海军舰艇的骄傲,却为何落得破产重组的结局?
辽宁舰
一家百年船厂,手握顶级制造技术,从航母到深海钻井平台,无一不精。可就在2013年,它接下了一笔130亿的国际大单,原本以为是腾飞的机遇,没想到这却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陷阱,直接让它跌进了无底深渊。
从巅峰到深渊,大船海工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接下来,我们就来拆解这场惊心动魄的“商业陷阱”。
百年船厂的崛起:从沙俄船坞到国之重器
大船海工的故事,得从它的“前世”说起。如果你走进大连造船厂的老厂区,能看到一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红砖建筑,那些都是百年前沙俄人留下的痕迹。1893年,大连造船厂的雏形诞生,最早是沙俄远东舰队的重要基地,后来被日本占领,再后来归了新中国。可以说,它的命运跟中国近代史的跌宕起伏完全同步。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造出了第一艘潜艇、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甚至第一艘国产航母“辽宁舰”,都是在这家船厂里诞生的。它是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也是海工装备的“国家队”。
大连船舶重工
到这里,不懂事的小伙伴可能会问:“航母我懂,可是海工装备又是啥?”这么说吧,航母是海上的战斗堡垒,而海工装备就是海洋里的“超级工程机械”。
深海钻井平台,相当于漂浮在海上的巨型油田开采站,能够在几千米的深水里稳定作业。半潜船,就是专门运输超大型海上设备的“海上搬家公司”。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则是海上的“石油炼厂”。这些装备,价格昂贵,技术门槛极高,曾经长期被欧美垄断。
“海洋石油982”半潜式钻井平台
到了2010年代,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浪潮正盛,大船海工决定放眼世界,抢占国际市场的高端订单。毕竟,光靠国内订单,远远无法满足它的野心。如果能接到欧美大客户的订单,就意味着中国的造船技术真正站上了国际舞台。
当时,中国海工装备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建造成本比欧美便宜30%以上,性价比无敌。大船海工的策略也很明确——瞄准国际大客户,特别是那些愿意下大单、造高端装备的石油巨头。
挪威Seadrill公司
这时候,挪威Seadrill公司的“天使订单”出现了。Seadrill是全球最大的深海钻井公司之一,老板约翰·弗雷德里克森更是全球航运和海工行业的“狠角色”。他名下的海工帝国,涉及油轮、钻井平台、LNG运输船,资产总额高达数百亿美元。能拿下他的订单,等于直接杀入欧美海工市场的顶端。
2013年,Seadrill给出的订单诱人得让人眼红,8座高端钻井平台,总价130亿!每座平台都采用欧美最先进的设计标准,专门针对挪威北海恶劣环境打造。对大船海工来说,这是一笔大单,也是一次难得的“国际背书”——只要顺利交付,后续的欧美订单就会源源不断。
海上钻井平台
然而,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单,真的是机会吗?还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甜蜜陷阱”?大船海工的管理层没有想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深渊的边缘……
陷阱的伏笔:挪威船王的“甜蜜毒药”
130亿的大单砸下来,大船海工的管理层当然是激动的。毕竟,这可是他们“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但凡是买卖,合同比感情重要,签约之前,他们也仔细研究了Seadrill的条款——只不过,很多“坑”埋得太深,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第一个不对劲的地方,是订金比例。一般来说,国际海工装备的订单,买家通常要支付30%左右的预付款,剩下的款项分阶段支付。这个比例不是随便定的,而是为了防止卖家白干活,买家临时反悔跑路。但Seadrill的合同,只给10%订金。
听起来没啥?但别忘了,这可是一笔130亿的大单!10%定金意味着,大船海工要自己垫资至少100亿,才能把订单推进下去。造海工装备可不是造玩具,光是原材料、设备、人工、测试费用加起来,前期投入就占总成本的60%以上。万一Seadrill中途反悔,这些平台就是一堆“海上废铁”。
当然,大船海工的管理层也不是傻子,他们也提出了异议,但Seadrill态度坚决:“你们想拿欧美市场的单子,必须得有点‘诚意’。”而且,Seadrill还甩出了一大堆“诱惑”:“放心,我们可是全球最大钻井公司,你们交付完这8座平台,后面还有更大的合作!”
挪威奥斯陆最高法院
第二个隐形炸弹,是仲裁地选择。国际工程项目出现纠纷后,合同里规定的仲裁地,决定了谁更占优势。一般来说,中国企业在签国际合同时,会尽量选择新加坡、香港等相对中立的仲裁地,至少还能争取个公平裁判。可Seadrill要求,合同纠纷必须在挪威仲裁。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跟人打赌,规则由对方定,裁判是对方请的,输了还只能认栽。大船海工当时可能觉得,Seadrill这种国际大公司不会无故毁约,加上急着拿单子,也就忍了。
欧洲北海上的挪威钻井平台
第三个陷阱,是平台设计的“量身定做”。Seadrill的这8座平台,看着是世界顶级配置,可问题在于,它们全都是按照挪威市场需求定制的,换句话说,除了Seadrill,全球几乎没人会买单。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花重金给客户定制了一台超级跑车,客户却突然不想要了,你这台车又大又重,油耗又高,放二手市场都没人愿意接盘。海工装备不是手机、电脑,不能轻松改造,一旦客户不要,想转手卖出去几乎不可能。
定时炸弹
这么多问题叠在一起,这笔看似诱人的订单,其实是一颗“精准爆破的定时炸弹”。大船海工以为自己拿到了进军欧美的“金钥匙”,可他们没有意识到,Seadrill根本没打算履约,这一切只是资本游戏的一环。
2014年,全球油价开始暴跌。Seadrill一拍桌子,宣布“不可抗力”,合同终止,不接收任何平台。大船海工的噩梦,正式开始了……
致命一击:从负债20亿到破产重组
Seadrill一脚刹车,大船海工直接撞进深渊。这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被资本玩弄于股掌之间”。
更令人气愤的是,Seadrill不光毁约不收货,连订金都要收回。130亿的大单,他们才付了13亿,现在仲裁一判,大船海工连一分钱都拿不到。换句话说,大船海工自己贴了100多亿,造了一堆没人要的海上钻井平台。
海上钻井平台
这100多亿,去哪了?
原材料采购,烧钱如流水。
海工装备的钢材不是普通钢,而是耐腐蚀、抗疲劳的特种钢材,光是一个钻井平台的用钢量就超过2万吨。此外,各种高精度传感器、动力设备,全是按欧美标准采购的,光传感器一项就得上千万美元。现在平台没人要,这些材料也成了烫手山芋,既不能退货,又卖不出去。
海洋工程用钢
人工和生产成本,早就砸了进去。
海工装备不像普通船舶,建造周期长达三四年,设计、施工、调试,每个环节都要烧钱。大船海工为了赶进度,招募了大批熟练工人,甚至不少工人为了保证工期,自掏腰包垫付工资,咬牙坚持。结果合同一取消,项目停工,工人们不仅拿不到奖金,连饭碗都快丢了。
最后,银行贷款的高压,彻底压垮了大船海工。当初签合同的时候,Seadrill承诺“合作共赢”,大船海工为了接下这笔大单,向银行贷款了几十亿。可现在合同黄了,银行的钱还得还,利息一天天滚,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到2017年,大船海工的负债超过20亿,连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如果你以为Seadrill只是“无奈毁约”,那就太天真了。他们的“毁约剧本”,是精心设计过的。
挑选“可欺负”的对象。
Seadrill不是第一次玩这一手了。韩国大宇造船、美国某海工企业,都曾经被他们用类似的手法坑过。他们专门盯着那些“想进入欧美市场、但法律经验不足”的企业下手,等对方投了大笔资金,合同比较难修改时,再找借口毁约。
韩国大宇造船厂
制造“不可抗力”的理由。
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Seadrill立刻宣布:“经济环境变化,我们也没办法,合同必须取消。”但问题是,如果真的受影响,他们应该整体缩减订单,而不是单方面毁掉和大船海工的合同。事实证明,他们在这期间,还从挪威和新加坡的船厂追加了订单!
利用仲裁地优势,确保自己不用赔偿。
仲裁在挪威进行,Seadrill作为纳税大户,当地法院对他们偏向明显。这就好比,你去别人家打官司,结果发现法官跟对方是亲戚,你还指望判个公平?
2017年,大船海工无力偿债,宣布破产重组。一个曾经缔造了“辽宁舰”传奇的百年老厂,就这样倒在了Seadrill的资本陷阱里。
重生之路:中国制造的韧性启示
大船海工倒下了,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在资本的游戏里摔了一跤,中国制造不会就此认输。这次“130亿订单骗局”成了行业的警钟,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除了技术上的领先,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规则的博弈智慧同样重要。
重组后的大连船舶重工
大船海工破产重组后,吸取了血的教训,重新调整战略,重点攻克更具竞争力的细分领域。
先看一个不起眼的项目——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碳捕集和封存(CCS)技术成为热点,而二氧化碳运输是其中关键一环。2024年,大船海工建造的全球首艘7500立方米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北极光先锋”交付挪威,成为中国造船业在绿色航运领域的新突破。
“北极光先锋”号
再来看海工装备的升级迭代。当年被Seadrill坑得血本无归的钻井平台,如今在改造后重新找到价值。其中一座闲置的钻井平台,被改装成深海勘探船,在南海成功进行油气钻探,成为国家能源开发的重要支撑。
更绝的是,2025年,大船海工拿下挪威BOA公司的半潜驳船订单,这一订单证明欧洲市场仍然对大船海工的技术认可,也意味着中国制造正在国际高端海工市场上卷土重来。
合同主权意识:吃过的亏,得一个一个找回来
以前的中国企业,签国际合同时容易被“潜规则”坑,比如:仲裁地选在对方国家,结果法官跟对方是“老熟人”。定金比例低,导致建造方要自己垫大部分成本。合同条款对风险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最后“倒霉的总是我们”。
现在不一样了,大船海工在新合同里,直接加了几条“反杀条款”:仲裁地必须在中国或中立国家,避免对方利用法律漏洞耍赖。定金比例提高到30%以上,确保买家有足够的“沉没成本”,不敢随便毁约。合同中明确毁约责任,如果对方无故违约,需支付高额赔偿。
这些条款,让大船海工不再是那个“容易被忽悠的冤大头”,而是变成了一位懂规则、玩得起的行业老手。
历史镜鉴和未来航向
被Seadrill坑了一把,是中国海工装备行业的阵痛,但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训,让我们明白,单靠技术强大是不够的,还要有商业规则意识、合同谈判能力、产业链韧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当年的那批被Seadrill抛弃的钻井平台,如今已经“变废为宝”,在全球市场找到了新生机。而大船海工,也在重整之后,重新踏上了更稳健、更强大的航道。
今天的中国制造,已经不是那个容易被资本摆布的“新手玩家”,而是逐步掌握游戏规则的“顶级选手”。未来,谁输谁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