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变新房,巴适!”3月28日,成都市青羊区君平街89号院举行“自治花开·幸福满院”D级危房居民参与式治理成果展。棕色与米黄相间的三层新房前,几张老旧房屋的照片吸引不少人的注意——这是89号院1栋原址重建前的样子。
简单的剪彩仪式后,1栋17户住户拿到新房钥匙。“两年自筹资金、原址重建,我们自己就是开发商。”住户张照明很感慨。
▲3月28日,君平街89号院1栋住户拿到新房钥匙。
君平街89号1栋本是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筒子楼”,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原为成都市电影公司宿舍,住户17户,均为私人产权。
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区党委书记陈必琴介绍,作为全省首例D级危房居民自筹资金、原址重建案例,居民、祠堂街社区、少城街道办以及成都市、青羊区相关职能部门做出探索。
▲原址重建后的君平街89号院1栋。
新房“不长高”“不长胖”,
仅调整内部格局
拿到新房钥匙,住户刘建华第一时间去一楼新家参观——5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里,预留了卫生间、厨房等空间。“原来只有公共卫生间,做饭都在走廊上。”刘建华回忆。
“跟之前相比,房子‘不长高’‘不长胖’。但从原来的砖木结构变成框架结构,并在内部格局上进行了调整,每户都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陈必琴说。
住户袁碧霞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搬来89号院,“刚开始房子还可以,后来时间久了,就越来越恼火,一到雨季就紧张。”
2021年4月,房屋屋顶垮塌,社区出资应急排危,搭建钢架防护设施并劝导大部分居民搬离。2022年9月,房屋再次垮塌,相关部门相继到现场查勘,紧急将住户搬离过渡安置。2023年5月,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房屋为D级危房。
如何解决房屋安全隐患?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的《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工程规划许可办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让这里的一些住户看到希望。
按照《规则》,对经鉴定为D级危房的住宅建筑,鉴定结论为“不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建议拆除的”,经核定“未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经全体业主单位或个人同意,按流程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那就自筹资金,原址恢复重建!”不少住户下定决心。之后,参考房屋面积大小,17户居民每户出资10万余元,累计自筹资金近188万元。这也是此次原址重建的全部资金。
不同于房地产开发项目
审批手续繁琐,很多方面需探索创新
“自筹资金、原址恢复重建,从办证、筹资到施工和最后验收都无先例可循。项目又不同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和建设流程与现行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流程不一致。” 少城街道办事处城市更新和物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卿川参与了原址重建的全过程。
首先是办证。要顺利开工,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缺一不可。
要取得重建工程规划许可证,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征得所有住户的同意。陈必琴介绍,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院落党员骨干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成立自改小组,网格员全程参与协助。经过26次民主协商,最后所有住户都同意原址重建。
重建工程规划许可证还需“申请人在档案、设计、登记等部门查询的原建筑的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原件1份)”。但89号院1栋年代久远,“很多材料缺失。”卿川说,只有进行专项说明,并由具有资质的测绘单位提供现建筑的现状实测图。
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则是选择施工单位,取得施工许可证。
“找了不少施工单位,都因体量小而拒绝。”陈必琴介绍,经多次协调,住户与四川省中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达成施工协议。
建设过程中,还面临工程施工监管难,大部分参与者并无工程管理经验,对工程造价、方案设计、资金监管不了解等问题。在社区的指导下,张照明等住户自发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集中管理项目资金并监督项目执行。青羊区住建交局工作人员多次前往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案,督促进度。
“青羊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攻坚行动也要求,整个过程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让原址重建项目更公开、透明。”陈必琴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原来年久失修的“筒子楼”变为框架结构、有独立厨卫的成套化住宅。
▲原址重建后的君平街89号院1栋。
少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君平街89号1栋的项目进行过程中形成了“居民主导、社区协调、政府支持”的改造模式,开辟了D级危房自主改造的新路径。
青羊区住建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探索危房治理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
-END-
红星新闻网 爱看头条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覃一川
➤审核:马兰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