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迎来成立20周年纪念日。

90岁高龄的复旦文科杰出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对中心发展寄语,“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学校领导和中心同仁不弃,还能和大家一块儿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参加的《老子》注释项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断发展,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2005年,裘锡圭先生率队成立中心后,张涌泉教授担任中心首任主任。2007年起,刘钊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至今。历经20年,中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逆袭”之路,让“冷门绝学”迎来“春天”。


裘锡圭先生

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时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的学科,因门槛高、培养周期长、出成果难,被视为“冷门绝学”。

被誉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的裘锡圭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划破长夜”的引路者。裘锡圭创建了中心,也是中心的学术核心、精神领袖,他在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多个古文字学领域均有深入研究。他对不少长期困扰甲骨学者的“疑字”“难字”进行了解说,并将文字研究与历史、考古、语言学等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推动甲骨学研究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帛画、简牍等珍贵文物,举世震惊。其中,有字简帛文献达五十余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2014年,由裘锡圭主编,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对这批珍贵资料作了系统整理与注释。

“希望大家能进一步把马王堆简帛的整理工作做下去,做得更好,使得学界能够更方便地来使用这些宝贵资料。”裘锡圭曾表示,对中心而言,《集成》的修订完成标志着一个新起点,希望后学以此为契机,继续砥砺前行,为“马王堆学”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成立20年间,中心已出版学术著作百余种,获得近30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60多项其他重要奖项。中心学术团队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研究方向全面且交叉互补的合理结构。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7名,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级及上海市人才等多名。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八部委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对深入研究发掘古文字历史思想与文化价值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首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单位之一,中心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资料信息存储传布的中心。

近年来,现任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关注并呼吁新技术在古文字整理研究中的应用,如高清照相技术、3D打印技术、DNA检测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他认为,文科发展亦得益于数字人文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我们”。

据介绍,现存甲骨片总数约16万片,其中大量为残片、碎片。将这些碎片准确拼合到原始牛骨和龟甲上,是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而AI技术已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利器”。

中心近年围绕“先秦秦汉古汉字资料数据库”与“古文字智慧研究平台”,还建设有马王堆汉墓简帛资料库、“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四方会同”甲骨著录信息库、“贯联汗青”简牍缀合信息库,形成了“二总四专”的古文字数字资源格局。

“古文字原始形体和隶定形体的视觉识别难度很大,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这方面的技术路径。”中心成员任攀青年副研究员说。

未来,中心计划围绕古文字数据采集标注、古文字知识图谱、古文字视觉识别、古文字知识库开展工作,打造大模型智能体“AI古文字专家”,以应用于古文字疑难字词的考释研究、古文字形体源流谱系的构建与呈现、汉字教育、书法教育以及中华文明的探索和推广。

原标题:《“冷门绝学”迎来“春天”》

栏目编辑:王蔚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