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士肉松焗豆腐、五彩银鱼蒸蛋、奶汁烤巴沙鱼、五彩蔬菜炒鸡丁、香橙烤鸭胸……一个多月以来,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初一(2)班学生魏子航每天走进学校食堂时,心情都不错——每周都有五六样新菜,很合胃口,还能提前一周预订餐食。
春季学期,北京市聚焦“校园餐”工作,试点推出创新菜品样式、建设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平台、推进“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推动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创建等新举措。如今试点“满月”,记者发现,学生在校吃得更加卫生安全,也更加营养健康了。
建设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平台
食品原材料采购是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
今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北京将试点推行通过区域性自建平台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食品原材料标准体系,严格供应商资质审核,为学校提供高效、安全、透明、优质的食材供应服务。
“这个学期北京市推动大宗食材集采平台建设工作,引导学校自营和承包食堂实行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统一采购标准和机制,可以提高‘校园餐’安全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餐费‘入口率’。”
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含社区办园点)的食材采购100%纳入大宗采购。平台包括供应体系、可追溯体系、企业退出机制,从制度层面筑牢校园“舌尖安全”防线。
在海淀实验中学,学校食堂全面引入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密切监督食堂食材、加工、人员等13个安全卫生环节。“食品来源可回溯,工作人员未按标准操作系统即告警。”海淀实验中学党委书记王玉萍说。
推进“中央厨房+微厨房”模式
新学期,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二年级学生杨祐宁不用再自带餐具上学了。该校校长张桂芝说,得益于“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试点项目,学校将原来的粗加工间改为餐具洗消间,既解决了学生自带餐具的问题,又降低了学校食品安全风险。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北京推动的“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首批在校尉胡同小学、体育馆路小学、厂桥小学北址先行试点,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食材预处理、冷链配送等环节,校内微厨房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
厂桥小学校长李冬云说:“在市、区教委和市场监管部门支持下,学校联合餐饮企业在寒假期间依据‘中央厨房+微厨房’模式,对北址食堂进行了改造升级,将学生食堂生产面积从157平方米增至207平方米。”学校从中央厨房引入净菜,扩大了主食间,新增了消毒库、洗碗机、风淋通道,满足了外供餐的资质要求。开学以来,学校南址900余名师生吃上了北址微食堂制作的热饭热菜。
推动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创建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教委联合市卫健委和市疾控局,共同开展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已有99所学校通过验收。营养健康食堂不仅要求学校在学生膳食营养健康均衡、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要求学校在食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会长王清霞介绍,新学期“校园餐”更加注重食材的多样性和营养搭配,减少了油、盐、糖的用量。
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垂杨柳分校食堂已通过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创建验收。该校校长助理刘伟说,学校提供套餐、面条、盖饭、砂锅、地方特色小吃、小碗菜等供学生选择,做到了荤素适宜、粗细结合、营养均衡。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会根据肥胖、营养不良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专属推荐菜品。
如今,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垂杨柳分校食堂智慧系统正在调试,未来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备餐,减少浪费,同时直观地了解学生对菜品的满意度,调整“不受欢迎”的菜品,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9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