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康熙皇帝染上一种怪病,太医用遍了所有名贵药材,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康熙一怒之下,便停了所有药物。但一到夜里,他就浑身发痒,辗转难眠,于是起身微服夜游。
某天,不知不觉,康熙来到北京的一条小街上,发现街边有一家小药铺。此时夜深人静,药铺却灯火通明。康熙心想,都说高手在民间,不妨进去看看。
走进药铺,只见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正在秉烛夜读。康熙猜想,此人定是药铺郎中。郎中见有客来访,起身问道:“阁下深夜造访,有何指教?”康熙拱手道:“深夜打扰,多有冒昧。我身患怪病,浑身发痒,还起了红点,遍访名医都未能治愈,先生能否帮我诊治?”郎中爽快应下。
康熙解开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道:“阁下不必担忧,这并非大病。您平日里山珍海味吃得多,又长期服用人参,导致火气上攻,才起了红点、浑身发痒。”说罢,郎中开了个方子,交代道:“取百斤水煮沸,倒入缸中,待水温适宜时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平日里多吃五谷杂粮,几日后便可痊愈。”
见康熙面露疑色,郎中笑着安抚:“阁下放心,我不会讹您钱财。这药方您拿去用,治不好,分文不取。”康熙点头道:“若真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赏。”
回到宫中,康熙依照郎中的嘱咐,泡浴、改吃粗茶淡饭。三天过后,身上的红点消失,大病痊愈。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再次微服来到小药铺。
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意,便知他已痊愈,故意打趣道:“阁下今日前来,是给我送药钱的吧? 康熙笑道:“正是。先生想要多少报酬?”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晚看您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分文不取,好让您安心。如今您病已痊愈,我依然分文不取。我看您气宇轩昂,想与您交个朋友。还未请教阁下尊姓大名?”
康熙微微一笑,回道:“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郎中欣喜道:“我姓赵,名贵堂,也是个穷书生。父亲一直盼着我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惜我多次科考都名落孙山,如今只能在京城开个小药铺维持生计。我一边行医,一边备考,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父亲的心愿。”
康熙劝道:“赵兄,常言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凭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托人举荐,保你进宫担任御医,这不也能出人头地吗?”赵贵堂笑着摇头:“您有所不知,我认为行医之人应以救治天下百姓为己任。进了皇宫当御医,虽能享受荣华富贵,却只能为皇帝一人看病,无法为百姓治病,这并非我所愿。”
康熙听后,不禁赞叹:“赵兄德才兼备,令人佩服。恕我直言,既然屡次科考不中,为何不专心在医术上大展身手呢?” 赵贵堂回应:“我自然想专心行医。黄兄,若日后你发达了,能否助我一臂之力,帮我建一座大药房?也不枉我为你看病一场。”
康熙毫不犹豫地问:“若要建药堂,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我看就叫同仁堂吧,你我也算同仁一场。” 赵贵堂以为他在开玩笑,笑着说:“方才我不过是玩笑话,建大药房谈何容易,就像天边的云彩,遥不可及。”
康熙却认真起来,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张条子,盖上随身印章,递给赵贵堂:“赵兄,明天你去内务府一趟,找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他能帮上忙,一定要去试试。” 说完便告辞离去。
望着康熙离去的背影,赵贵堂满心疑惑。第二天,他按捺不住好奇心,拿着条子来到内务府衙门。内务府官员见了条子,大吃一惊,连忙请赵贵堂上座,还抬出几十箱白花花的银子。太监总管说道:“赵先生,万岁爷有旨,您为他治好病,分文不取,万岁爷要送您一座同仁堂。”
赵贵堂这才如梦初醒。没过几日,一座气派的大药铺在北京城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开业之际,赵贵堂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他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着安慰:“你不必慌张,这是给你的药钱。下次我再来看病,你可不许收钱。”
从此,北京城便有了闻名遐迩的同仁堂大药房,虽说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无从考究,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道理,那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