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来自于张医生一位朋友的提问,他快40岁了,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几年前,他发现自己的血压也出现了异常升高的现象,在周围人的建议下,用了一些复方制剂,但都没有一线降压药的成分,血压控制的还算可以。但最近由于工作紧张的原因,血压又升上来了,原有的降压药已经无法控制。于是他便去咨询了一位急诊科的医生,给他的建议是服用氨氯地平。但他还是有点不放心,便把电话打到了张医生这里,询问张医生的意见。
通过对这件事的描述,朋友们需要注意几个关键信息,这对之后张医生的推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这位朋友的年龄并不算大,还不到40岁;其次,致病原因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家族史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第三,之前的治疗并不规范,这也就意味着,这位朋友的治疗顺应性并不会太好;最后,先前已经有过医生推荐,他并没有直接采用,这意味着他对治疗的要求会很高,不单纯是把血压降下来就可以,还有其他细节方面的要求。
综合这些关键特点,张医生为他推荐的药物是厄贝沙坦。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张医生这么做,是因为厄贝沙坦的疗效更好,还是因为它的副作用更小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朋友们首先要知道,高血压治疗强调的是“个性化”原则,没有哪一种药物适合所有病人,更没有哪一种药物是最好的降压药。
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都属于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线降压药,常被用于不同临床场景。厄贝沙坦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来实现降压目的的,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它还具有保护心脏和肾脏的作用。特别是对糖尿病肾病病人,可以有效减少尿蛋白,每天使用150-300mg,可以使尿蛋白降低38%-48%,尤其适合合并左室肥厚、房颤或代谢综合征的病人使用。
氨氯地平则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持续扩张外周血管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其半衰期长达35-50小时,每日一次即可平稳控压,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除此之外,这种药物对于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也有不错的作用。
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二者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主要差别,首先看一下单药降压强度,厄贝沙坦单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3.33%,收缩压平均下降16.7 mmHg;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总有效率72.5%,收缩压降幅16.7 mmHg。两者单药降压效果旗鼓相当,但厄贝沙坦在24小时平稳性上更具优势。
再看一下特殊人群适应性,厄贝沙坦可降低糖尿病肾病进展风险32%,被国际指南列为优选药物;氨氯地平不受高盐饮食影响,对动脉硬化患者的脉压差改善更明显,因此更适合老年病人;氨氯地平缓解心绞痛效果显著,而厄贝沙坦能降低心肌梗死复发风险。厄贝沙坦在逆转左室肥厚和减少微量白蛋白尿方面表现突出;氨氯地平则能延缓颈动脉内膜增厚,年进展减少0.014mm。
从疗效方面,二者打了个平手,这也再次证明了张医生的那句话,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最好的降压药,只存在最适合您的降压药。下面我们再比较一下二者的副作用。厄贝沙坦的常见副作用为头痛,发生率为3.5%。眩晕,发生率为2.8%,发生率都比较低,但朋友们需警惕罕见的高钾血症风险,发生率为0.4%。妊娠期女性绝对禁用,肾功能不全者需定期监测血钾。其干咳发生率为1.2%,虽显著低于普利类降压药,但仍略高于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的副作用则大不相同,14.6%的朋友会出现下肢水肿,女性发生率是男性的3倍,此外,约9%的人可能因血管扩张出现面部潮红。值得警惕的是,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牙龈增生,发生率为1.2%,严重主动脉狭窄病人需慎用。
通过比较,聪明的朋友恐怕早就看出来了,二者的关键差异在于:氨氯地平的外周水肿发生率是厄贝沙坦的4倍,但代谢影响更温和,甚至可能轻度降低血尿酸;厄贝沙坦对血糖、血脂无负面影响,但需警惕血钾“悄悄升高”的风险。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首选厄贝沙坦的人群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病人、合并房颤或心衰的病人、年轻高血压伴代谢异常的病人。首选氨氯地平的人群有: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盐敏感性高血压。
张医生在作品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年龄比较小,不良生活方式对其血压影响比较大,治疗顺应性比较差,对于治疗的要求还比较高,因此,张医生认为,厄贝沙坦对他来说,应该是更好的选择。降压药的选择不是单选题,而是综合年龄、并发症、耐受性的多选题。
聊到这里,咱们稍微多说一句,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如同降压领域的“双子星”,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单药控制不佳时,二者可以联合应用,这种组合被《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列为优选方案。两者联用至少可实现3点好处:
1、协同降压:联合治疗有效率可达93.3%,比单用氨氯地平提高20%;
2、副作用抵消:厄贝沙坦的排钠作用可缓解氨氯地平所致水肿;
3、靶器官保护升级:联合用药使左室肥厚逆转率提升至28%,尿蛋白减少45%。
总的来说,临床选择降压药时需牢记: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最适合的方案。当单药治疗未能奏效时,两者的联合使用不仅可增强疗效,还能减少副作用,真正实现“降压护靶”的双重胜利。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怼你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