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刷到过河南商丘公共汽车的问题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之所以现在才聊,是因为我想先全面梳理下,毕竟这不是个新新闻,之前其他地方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我得看看财政到底咋了,怎么会弄出这事儿。
先给大家还原下事情经过。2023年2月23号,商丘市公交公司发了个通告,说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财政补贴不到位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公司亏损极其严重。员工工资、社保拖欠,车辆充电电费、交强险都交不上了。所以宣布从3月1日起,暂停运营商丘市市区的公交线路。这消息一出,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商丘在哪呢?了解河南的朋友可能清楚,它是河南的东大门,也是人口大市。作为河南第四大人口城市,2023年末常住人口有766.02万人 。市区人口规模也相当可观,仅市区就有大量人口依赖公交出行,却没有地铁。
这下公交一停运,对当地居民的日常出行造成了极大困扰。为啥公交公司干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没钱了。那商丘是不是真没钱了呢?这事儿得从两方面看,商丘既有钱又没钱。
先看没钱的一面。从当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数据能明显看出,受各种因素影响,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约减少3.1亿。再看政府基金收入,年初预算是127.5亿,可到了当年11月底,仅仅完成38.8亿,预计全年仅能完成46.5亿,缺口高达81个亿。
而在2024 - 2025年期间,财政压力依然不小。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5.5%,但要平衡各项支出难度很大。2025年,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如全市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券等资金879.2亿元,全市民生支出435.1亿元 ,可这背后依然隐藏着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要知道,这些收入里还包含了转移支付,像省里追加的18.9亿政府专项债、32.6亿再融资债,要是没这些,缺口会远超135个亿。进账少了,花钱自然得少,像各种民生、公益事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难免受到影响。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商丘似乎又有钱。2025年1月28号,商丘举办了一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32个重大项目宣布开工,总投资高达1667个亿。对于商丘这样的四线城市而言,这绝对是一笔巨额投资。
那为啥在公交运营缺钱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几个深层次问题。首要的一点,在一些领导的政绩观里,民生在整个县的考评体系下,重要性远不如大项目建设。把钱花在民生上,像改善公交系统,老百姓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方便,可时间一长,就习以为常了,很难直观体现领导政绩。
但搞一个大园区,引进巨额基础设施投资,上一堆大项目,短期内GDP增速、投资拉动等数据就会很好看,领导业绩自然凸显出来。
其次,商丘公交公司的性质也比较特殊。它虽是公共交通企业,实际上却是私企。工会持有15%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黄玉波一人占股67.6%。保险公司也是商业机构,国家考虑到其对社会的重要性,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降低相关税费等。
公交公司作为保障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载体,本也应得到政府足够的补贴支持,可现实并非如此。政府在公交运营上投入不足,却要求公交公司承担公共服务责任,这就好比让一个人负重前行,却不给他足够的补给,最终只能不堪重负。
类似商丘公交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
在全国各地,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类事件时有发生。像辽宁葫芦岛建昌县、黑龙江漠河、河南郸城等地都出现过类似情况。哪怕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番禺,也曾有便民公交停运的状况,只不过后来政府凭借财力又恢复了运营。
这些事件背后,都反映出地方政府在财政分配、民生保障与政绩追求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财政收入增长受限,而民生保障需求却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在平衡两者关系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到底是继续追求高楼大厦、大项目带来的政绩,还是真正把重心放在保障老百姓民生福祉上,这是每一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商丘公交停运事件,只是一个缩影,后续如何妥善解决公交运营问题,平衡好财政与民生的关系,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