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6年,伍氏兄弟承包了阳春市八甲镇村里大约20亩水田,想要开始种植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稻谷。

但是这片水田的自然条件却不咋样,不仅土壤不够肥沃,就连泉水也不够充足。



但伍氏兄弟选择这个地方是有目的的,他们想用一种最传统并且古老的种植方法,去培育一种非常珍贵的水稻。

这种水稻曾经是皇室的贡米,而且一说是由康熙帝从丰南王兰庄采集原生种,然后将它带回了故宫进行种植培育的。



相传当时康熙帝有一位宠妃,但她身子瘦弱,为了能帮她强身健体,康熙帝就将这种米送给她吃了。

后来宠妃吃下米之后身体状况好了不少,脸上也有了血色,就像是擦了胭脂一样,所以康熙帝给这种米其名为“御田胭脂米”。



从那以后康熙帝就经常吃这种米,一直吃了40多年。

但是,这种米虽然很是传奇,但亩产量实在是太少了,虽然人们种植这种米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的亩产量依然停留在寥寥百斤左右。



这样的产量很显然是没有办法满足绝大多数农户对亩产量的需求的,所以很快农户们就换了品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这种米曾经一度失传了。

为了能保住老品种稻米的种质资源,各路学者对这种米的种植方法展开了研究,很快也摸索出了一套种植技术。



于是古老的米就这样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但此时它已经成为“水稻中的贵族”。

这种米就是“胭脂米”。

而伍氏兄弟就想要利用胭脂米这些独特的优势创造副产品,满足一些消费者对高品种米的需要。

那么胭脂米究竟是什么米,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珍贵的胭脂米·】—»

胭脂稻外观独特,其稻穗长而饱满,色泽鲜艳,呈现出一种迷人的胭脂红色。

这种独特的色泽在稻田中格外引人注目,远远望去,一片胭脂稻如同一片红色的海洋,随风摇曳,美不胜收。

当稻谷成熟脱壳后,米粒呈椭圆形,也是比较醒目的红色,很是特别。



煮饭时,胭脂米灰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煮好的米饭口感软糯,富有弹性,香甜可口,回味悠长,口感也很是不错。

胭脂稻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在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的地方生长。



与普通水稻相比,胭脂稻的生长周期较长,从播种到收获,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这也使得它能够充分吸收天地之精华,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

在生长过程中,胭脂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这也增加了种植的难度。

在历史上,胭脂稻的分布范围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如河北丰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气候、土壤等条件恰好满足了胭脂稻的生长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胭脂稻一度失传后,其种植范围更是急剧缩小,几乎难觅踪迹。



直到近年来,随着一批热爱古老稻种的人重新开始种植胭脂稻,它的种植范围才开始逐渐扩大,但总体来说,仍然相对有限。

胭脂稻产量较低,一般情况下,每亩产量只有一百来斤,与现代高产水稻品种动辄上千斤的亩产量相比,差距巨大。



其低产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胭脂稻本身的品种特性决定了它的产量不高。

再者,为了保证胭脂稻的独特品质,种植者一般会坚持采用最传统的方法种植胭脂米,不会用化肥和农药。

这虽然保留了胭脂稻的自然风味和高品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量。



没有化肥的助力,土壤肥力的提升相对缓慢,难以满足胭脂稻生长对养分的大量需求;

没有农药的保护,胭脂稻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影响生长和产量。

胭脂稻拥有数百年的历史,与康熙帝等历史名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在《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留下了印记。



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胭脂稻独特的魅力,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稻米,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对于那些追求文化内涵和独特体验的消费者来说,胭脂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而且胭脂稻其种植范围有限,产量极低,这使得它在市场上极为稀缺。



物以稀为贵,这种珍稀度无疑增加了胭脂稻的价值,成为高端消费者追逐的对象。

除此之外,胭脂米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可以说营养价值十分丰富。

而胭脂稻的这一独特优势使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如今,每公斤胭脂稻能卖到400多块钱,已经成为市场上的高端农产品之一。

它不仅为种植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保护和传承古老稻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随着人们对古老稻种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胭脂稻将会得到更广泛的种植和推广,为更多的人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和文化享受。



参考:
南方+客户端《阳春这种古法种植的稻米,每公斤卖到400元!》2025-3-1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