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自研芯片:高薪抢人背后,车企的“烧钱”阳谋

3月28日,奇瑞汽车被曝启动自研芯片计划,核心岗位开出月薪13万元、全年15薪的条件,引发行业关注。这一动作背后,既是车企争夺智能化话语权的缩影,也暴露了传统汽车行业转型的焦虑与博弈。



奇瑞自研芯片的动机,直接指向降低成本。目前,奇瑞的智能化方案“猎鹰智驾”依赖华为、地平线、英伟达等供应商,单颗英伟达Orin X芯片采购价约500美元,高端车型需配备两颗,硬件成本压力巨大。以2024年销量260万辆计算,若全面普及高阶智驾,奇瑞每年芯片采购成本可能超百亿元。

自研芯片的盈亏平衡点被设定为年出货量100万片。奇瑞认为,凭借自身销量规模(2024年全球销量超260万辆),完全有能力摊薄研发成本。若成功,单车智驾硬件成本或降低30%以上。

奇瑞的招聘信息显示,其自研芯片覆盖车载MCU(微控制器)和智驾SoC(系统级芯片),后者包含大算力芯片设计。NPU(神经网络处理器)架构师岗位要求从零设计芯片架构,而非优化现有方案,表明奇瑞意图掌握底层技术主导权。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对人才门槛极高:博士学历、5-10年经验、完整芯片前端开发能力。这侧面反映芯片研发的技术壁垒——即便车企财大气粗,专业人才稀缺仍是最大瓶颈。



奇瑞并非孤例。2023年吉利推出7nm座舱芯片“龍鷹一号”,蔚来自研5nm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也在跟进。车企自研芯片的核心逻辑有三:

1. 提升软硬件协同效率:通用芯片需适配多种车型,算力利用率低(通常不足70%),自研芯片可针对性优化,降低冗余成本;

2. 摆脱供应商依赖:英伟达、地平线等芯片厂商议价权强,车企易陷入“硬件堆料竞赛”;

3. 打造差异化体验:特斯拉FSD芯片、华为乾崑智驾均证明,自研芯片能实现功能独特性(如无地图自动驾驶)。

自研芯片的风险同样显著:

投入周期长:一颗车规级芯片从设计到量产需3-5年,研发投入动辄数十亿元;

技术迭代快:若芯片设计落后于算法升级,可能反成拖累;

规模压力大:年出货量不足百万片难以盈利,小众车企或被迫放弃。

奇瑞的底气在于其销量规模,但2025年能否实现“智能化进入头部”目标仍存疑。目前其智能化能力主要依赖供应商,自研团队大卓智能此前因产品规划失误,未能兑现技术承诺。

车企自研芯片本质是一场豪赌:短期看,高薪招聘和研发投入会拉低利润率;长期看,若成功则掌握核心竞争力,失败则可能拖累整体战略。

对消费者而言,这场博弈的结局将直接影响用车体验——是更低成本的智能功能普及,还是因车企资源分散导致产品力下降?答案或许在未来3-5年揭晓。



(完)

本文综合企业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数据仅供参考。车企自研芯片能否突围,最终取决于技术落地与市场反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