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在洗澡时被严重忽视的身体部位——脚。
你是不是也是那种洗澡时只顾着洗脸、洗头、搓腋下,最后水从身上流下来就算“顺便洗到脚”的人?
别骗自己了,水流过可不等于洗干净。
尤其是我们的脚——这个每天被鞋袜包裹、活动量巨大、但又总是被“冲冲就好”的部位,其实,是你全身最“人满为患”的地方之一。
根据科学研究,你的脚,不夸张地说,堪称“细菌养殖场 + 真菌生态保护区”。
所以,洗脚这事儿,得认真对待。
或许,你可能觉得脚顶多就是出了点汗,累了点、臭了点。
这么想可就错了!脚底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大约住着10,000到1,000,000个细菌,还不算上种类繁多的真菌。
打个比喻:你的脸是小区,腋下是公寓楼,那你的脚?直接是生物密度最爆棚的地下城。
特别是脚趾缝,简直是微生物的天堂——温暖、潮湿、不通风,微生物的五星级套房。
它们不光多,种类还特别丰富。比如:制造脚臭的头号玩家——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平时是正常住户,但免疫力一低就开始搞事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以及曲霉菌(Aspergillus)、隐球菌(Cryptococcus)、红酵母菌(Rhodotorula)等等真菌大家族。
科学家甚至发现:人类脚部是身体上真菌种类最多的地方。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脚臭了。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出汗,但其实汗本身并没有味道,脚臭是细菌吃饱了在打嗝。
要知道,我们的脚底有着全身最多的汗腺,每平方厘米600个。虽然汗本身没味道,但里面含有盐分、葡萄糖、氨基酸、乳酸……这些就是细菌的“自助餐”。
其中,葡萄球菌尤其擅长将氨基酸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VFAs),比如异戊酸——这玩意儿闻起来就是传说中的“臭脚味”。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某种奶酪?
没错,某些奶酪里的确也有类似的化学物质。所以“脚臭像奶酪”,是有科学依据的!
曾经有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认真洗脚两次的人,脚上细菌数大约为8800个/cm²;而隔天洗脚的,能达到一百万个/cm²以上。
所以问题不是“你会不会脚臭”,而是——你有没有给细菌开PARTY的环境。
除了“尴尬的味道”,脚部卫生不当还会引发皮肤病、真菌感染、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足癣(俗称“香港脚”)。
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最爱扎根在脚趾缝之间,症状包括持续瘙痒,脱皮、发红,开裂、流液,脚底起泡或糜烂等等。
而这些小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进一步引发细菌感染,甚至造成蜂窝组织炎(Cellulitis),让皮肤深层感染,治疗起来比你想象中要麻烦得多。
特别是当你脚上有裂口、伤口,或者本身免疫力就低,或者你有糖尿病,那就更要命了。
糖尿病人群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足部感染和慢性溃疡。
这是因为他们的神经受损,感觉迟钝,不知道自己的脚破了;而且血液循环差,伤口愈合也慢,细菌一旦入侵,身体反应就不及时,因此耽误治疗。
因此,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亲人,一定要提醒他们,每天洗脚 + 检查脚部状态,是控制并发症的关键。
就连英国NHS和美国CDC都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日清洗脚部。
那么正确的洗脚步骤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首先,用温水配合温和肥皂洗脚,因为太热的水会破坏皮肤屏障;记得用双手或事软刷认真搓洗,尤其是脚趾缝,洗完一定要擦干,不能留湿气,并保持干爽、通风,这就要求袜子别穿太久、鞋子也要透气。
至于多久洗一次,这得分情况,如果你是经常运动、脚容易出汗的人,建议每天洗;要死平时久坐不动者,两天一次也可以,重点是洗得干净、擦得干。
不过,凡事都有个度。
千万别过度去角质,长期用热水烫,使用强碱性抗菌皂,或是用力搓刷导致脚裂口,这些习惯都会让脚变干、变脆、甚至容易感染。
皮肤上也有很多“友好菌群”,帮我们对抗有害细菌、维持皮肤湿润。过度清洁反而把这些“正义之士”杀死,留下坏人逍遥。
特别提醒:脚上的茧和老茧,别拼命去掉。它们是你与高跟鞋、柏油马路之间的天然盔甲呢。
总之,你对待脚有多认真,它就能带你走多远。
Ref: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50321-how-often-should-you-wash-your-feet
文|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