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写进调解书的心里话
——调解员老吴眼中的百姓故事
2025年1月,我有幸成为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芯中蕊力别样红”法官工作站的一名特邀调解员。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从白雪纷飞的隆冬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几个月的调解实践,让我这名退休法官再次感受到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虽说老百姓之间的大部分矛盾纠纷是鸡毛蒜皮之事,但一些小矛盾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唯有融洽的邻里、家庭、社会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调解工作中,我始终秉持着“人民调解无小事”的理念,用耐心、细心、责任心、公允心,吃透案情,融入真情,拉近感情,深度共情,把法、理、情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
调解员为工作站“解纷手札”专栏题字
纸短情长,与其说是在讲述我的调解故事,倒不如说是在转述我眼中的百姓故事。
这里,总有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的故事。
2015年,刘某将一处商铺租给朋友杨某,本以为是一场互利合作的开始,没想到,这一租却引发长达十年的纠葛。双方因欠租争议诉至法院,经委派调解,我迅速介入。组织调解那天,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冲突一触即发。我尝试用拉家常的方式打破僵局,话语间了解到我们竟是同乡。这份同乡情谊,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双方原本强硬的态度明显缓和。我抓住时机,动之以情讲述桑梓之情,晓之以理剖析道德准则,明之以法告知法律后果。终于,双方各退一步成功达成调解协议。那一刻,二人的声声道谢,让这场持续多年的纠纷圆满画上句号,我心中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调解员入户调解
这里,常有法官、调解员、社区干部联合化解纠纷的协手故事。
“芯中蕊力别样红”法官工作站地处西宁市城中区福禄巷北社区和新青村委一体化便民办公楼院内,辖区住户4188户,人口10570人,企事业单位3个,居民楼院14个。工作站除了开展日常的案件调解工作外,还要帮助解决辖区群众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房屋买卖、物业服务、赡养、遗产继承和婚姻家事、民间借贷纠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困惑。碰到棘手的、难以调处的情况,我会迅速与工作站轮值法官取得联系,法官、调解员、社区干部合力开展化解工作,打破纠纷坚冰,协手化解纠纷的圆满故事正在一件件发生。
工作站轮值法官调处纠纷
这里,还有积极融入社区、村委,助力基层治理的热心故事。
面对一个个对工作站充满信任的群众,我没有理由不热情接待,一把椅子一杯水,我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结合相关法律和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专业、细致、耐心的解答,针对“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等热点问题耐心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供相关法律建议,引导社区群众和村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让群众带着疑惑而来,抱着满意而归。在一次法律咨询中,某村委会负责人携带一份合同前来工作站,就合同条款的完善寻求专业意见。经过我系统梳理审查,甄别合同漏洞,完善合同内容,最终三方主体依法签订合同,现已进入正常履行阶段。
调解员为社区居民写春联
法官工作站的工作虽然琐碎和繁忙,但与我一起并肩努力的调解员们在忙碌中感受到了春天般温暖的关怀、照顾与支持。法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的同志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到工作站,对我们嘘寒问暖,工作上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我们在工作中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三个月来,在法官工作站的调解工作,让我对“远亲不如近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老百姓希冀的理想生活,离不开和谐的邻里与家庭关系,构筑这份和谐需要众人齐心付出,而我作为人民调解员有幸发挥着化解矛盾的纽带作用。法国作家左拉曾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探索”,调解工作满是柴米油盐的琐碎、默默无声的耕耘,没有高光时刻,却也充满挑战。个中滋味,有辛酸无奈,更有纠纷化解后的喜悦。作为特邀调解员,我始终将“群众利益无小事”铭记于心,积极协同法院与社区,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满腔爱心和包容之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不遗余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温暖每一位群众,为辖区矛盾纠纷化解贡献余热,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添砖加瓦。
来源:城中法院
编辑:苗 艳
审核:冯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