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铃响,“AI智能操场”就进入了“自由练习模式”:立定跳远、跳绳、仰卧起坐、50米短跑……同学们对着“大眼睛”举手示意,就能开始自主练习并“秒得”成绩和运动分析报告——这是上外附属大境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的新生态,在科技赋能之下,体育运动变得更有趣,也更高效。
今年3月,《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中备受瞩目的“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各校有着形式多样的执行方式。上外附属大境初级中学的“AI智能操场”,为孩子们在校内的这2小时插上了科学的翅膀。
在校园操场上,少年们的每一次跳跃、每一回奔跑,都能被操场侧边的“大眼睛”摄像头“认出”并“记住”。不仅如此,一旁的智慧大屏还实时记录了学生的每一个运动细节:起跳角度、摆臂幅度、腾空高度……每张脸庞背后都有一套详尽的个人运动档案,随时可供查阅。
这样的“AI+体育”,不仅让体育锻炼更富趣味性,在该校体育教研组长程庆山眼里,这些运动数据更是体育老师们的“好帮手”,大大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智慧操场’上可以同时开展好几项运动,无论是计时、测距还是计个数,都要比人工来得更准确。”程老师介绍,每次运动完成后,不少学生会凑到大屏前去查看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有哪些细节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在体育老师的工作电脑上,经过大数据分析后的学生体育运动数据清晰可见。哪些学生的心肺耐力不够好、哪些在柔韧或协调方面有待加强,借助AI分析并优化教学策略,更便于老师立足学生实际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让以往“整齐划一”的体育课变得更“关注个性”。一批在短跑中表现出起跑反应速度稍弱的学生,就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小栏架弹跳训练,增强腿部肌肉和腰腹核心的力量。
伴随着数字体育教学的发展,还赋能了老师的教学科研。该校教师主持的课题《智慧操场助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学生运动能力的实践研究》和《智能操场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研究》,被列为黄浦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
如何让青少年在趣味运动中强健体魄,体育老师们还在不断思考着创新。程老师透露,学校正在酝酿推行“校园马拉松”,鼓励学生在课间时段来到操场进行阳光跑,根据“智慧操场”记录下学生的跑量,评选每周的校园“里程王”,让他们在多元形式下收获体育锻炼的趣味和魅力。
记者 / 王菁
编辑 / 孙冲
图片 / 蔡维帅
视频 / 蔡维帅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