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海途红韵团队秉承“传承历史、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理念,通过创新载体、深化合作、整合资源,将垦荒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青年奋斗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精神传承与时代发展融合的新路径。

团队始终牢记“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的嘱托,以校地合作、志愿服务、文化挖掘为抓手,构建起“精神引领—实践育人—社会协同”的传承体系。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当地对大陈岛的政策支持下,团队与当地政府和学校紧密联动,将垦荒精神转化为推动海岛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团队积极探索垦荒精神传承的创新路径。团队自主开发设计了垦荒主题小程序,运用AR虚拟现实、3D全景展示等前沿技术,将大陈岛垦荒历史生动再现。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指尖可达”的便捷学习体验。团队构建了“书信传承”“红色研学”“口述史记录”三大特色项目,形成了覆盖大中小学生一体化传播体系。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宣讲的局限,实现了教育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研发的5版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教材,以其生动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已被浙江省多所中小学采用,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教学资源。

团队同步开展多层次线下宣讲,构建“高校-中小学-社区”梯度化宣讲体系,覆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杭州学军中学等中小学共30余所教育机构及15个党群服务中心。同时,采用分级定制模式,针对高校群体着重开展理论研讨,面向中小学生设计沉浸式体验课程,在社区场景组织公众宣讲,形成多层次、跨维度的立体化传播网络。


团队里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当年大陈岛垦荒队员的后代。作为垦荒队员的后代,他们深知传承这份精神的重要性。“只有亲自走进这片土地,聆听那些饱经风霜的故事,才能真正理解祖辈们的坚守。”垦荒队员后代郭津妤深有感触地说道。过去几年,她和团队伙伴们走访了6位垦荒老人及23位家属,用文字记录下20余万字的珍贵口述历史。这些真实的记录,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垦荒精神不是停留在书本里的文字,而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用行动去诠释的信念。”郭津妤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心声。从记录历史到传播精神,从课堂宣讲到社会实践,这群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跨越时空的垦荒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如今,大陈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垦荒精神已化作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推动着大陈岛的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推广的红色文化乡村发展模式。这支青春团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将中国精神的火种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图片由朱芷沁,项棋,金亦昕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