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一场形式特殊、没有仪式的开展活动在潍坊市党史教育馆举行——“王伯祥事迹陈列展”正式开展。这不仅是对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深切缅怀,更是学习先进榜样、汲取奋进力量的具体行动。
王伯祥,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间担任山东寿光县委书记,此后又出任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2023年3月13日,“改革先锋”“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去世,享年81岁。
王伯祥出任寿光县委书记5年间,搞蔬菜产业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建起3.3万个蔬菜大棚。从贫困落后县摇身一变,成为“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见证了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今,王伯祥虽去世,却留下了那一棚棚的寿光蔬菜。
2021年,王伯祥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
改变农民命运的“蔬菜革命”
在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寿光市三元朱村,至今还保留着在王伯祥支持下搞起来的第一代大棚。
这代大棚,见证了王伯祥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全力扶持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历史。
1986年6月,王伯祥担任山东寿光县委书记,当时,寿光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那如何让寿光富起来?“刚当上县委书记的时候,我就想着让人民有钱花,那就在蔬菜上做点文章。”
1989年8月,正是青玉米抽缨孕籽之际,王伯祥决定要砍掉20多亩长势正旺的玉米,进行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
“尝试新鲜事物,不会一帆风顺的,我得带领大家有决心搞起来。”王伯祥深知,蔬菜夏天是草,冬天就成了宝,只要琢磨透技术,在寿光也能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
在王伯祥的动员支持下,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们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第二年,17个大棚平均纯利润2万多元,造就了17个双万元户。王伯祥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紧接着,五千多个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
“全县里五千多个大棚,没有一个不丰收的。”寿光市三元朱村原村主任王佃科回忆,寿光积累了全国领先的蔬菜种植技术和经验,寿光一年要外出五千多位技术员,专门教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30多年来,寿光蔬菜大棚不断地创新发展,从烧煤的“土棚子”到“晒太阳”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到现代化的第六代智慧大棚,发生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
第六代大棚不仅种植面积从1亩增加到2.5亩,全部使用自动卷帘、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装备,大大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提高了蔬菜质量和产量。
三元朱村村民王聪是村里的“棚二代”,“每一个种棚人都是师傅,我们只要种好不愁卖。”王聪种植着四个大棚,每天早上摘好菜,就送到村口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吃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王伯祥书记和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
“寿光模式”推向全国
“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这是王伯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寿光交通闭塞,一旦遇到风雨天气,蔬菜运不出去,农民便血本无归。
从1986年开始,为了蔬菜流通买卖,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占地面积也从20亩扩大到600亩。
如今,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除了销售本地菜,还承担冬季南菜北运、夏天北菜南销的重要功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高峰期日交易量1万吨左右,蔬菜交易品种300余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正像王伯祥设想的那样:这个蔬菜批发市场越来越红火,交易量越来越多,在寿光形成了一个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老百姓不管种什么样的菜,种多少菜,拿到这个市场上,没有卖不了的。”
在“量”上再突破、在“质”上再提升。2018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这里的一粒种子、一棵菜,都严格按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发布的种植规范进行种植。
“我们发布的‘日光温室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番茄、黄瓜’两项农业标准是国内第一次制定,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综合科科长孙明告诉记者,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通过执行标准,让蔬菜生产有标可依,实现蔬菜产品的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
王伯祥和孙明共话从“开拓”到“标准”的寿光蔬菜产业革命
目前,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集成2369条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发布7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和55项团体标准……“我们制定的标准,也是基于王伯祥书记带着寿光人民打下的好基础。”孙明说,“寿光模式”加快由技术输出向标准模式输出转变,目前已向全国26个省区市提供了农业问题集成解决方案。
“寿光有一个特点,不论哪一届县委班子,都是把蔬菜放在第一位。”王伯祥很是欣慰,“寿光标准”正在更高平台、更全链条上助推全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寿光的路子也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越走越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