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跳出农门”曾是无数农村学子的梦想。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务农”,成为朝气蓬勃、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农人。
新农人“新”在哪儿?
在淄川,“00后”小萌站在韭菜与杂草共生的田地旁,诉说着对绿色有机的坚守,展现出新农人的思维革新;在高青,“行动派”杨晨用流利切换的双语直播,搭建起城乡对话的桥梁,诠释着新农人的表达创新;在临淄,“曦之缘”邵文涛在田间地头共享种植技术,用经验传播共同富裕的火种,折射出新农人的身份焕新。
这些画面勾勒出淄博新农人的时代群像。他们用行动展现,农业可以很新,农民可以很酷,农村可以很Young,让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了新期待。
新思维:真实是农产品最好的滤镜
农业需要慢功夫,但思维必须快起来。
“00后”新农人丁萌萌,是50亩地、11个大棚的“掌门人”,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小萌。
上午8点多,她带记者穿行在一个个大棚里,指尖抚过铁皮西红柿的藤蔓、博洋9号甜瓜的叶片、嫩绿黄瓜的架线,在绿色的五线谱上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
阳光透过薄膜,洒在晒得微红的脸上,她笑着说,“这批柿子这两天就能摘了,现在每天都有老客户催单。”
这个2002年出生、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姑娘,如今已返乡务农一年多。在淄川区钟楼街道贾村的佰川果蔬种植园,她逐渐摸索出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农耕哲学”。
这套哲学里,包括“较真”种植理论、“融合”运营理论、“触网”营销理论等。实际运行中,由父辈负责种植管理,由年轻人主攻线上线下销售,在坚持“全程不用化肥和农药”的基础上,通过“去美颜”视频及直播建立消费信任,解决“种得好、卖不动”的流通痛点。
“我们家从2018年就开始种大棚了,虽然产品好,但销量很一般,可以说,这些年我爸赚了信誉、赚了口碑,就是没赚到钱。”小萌坦言,她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努力帮父亲打开销路,把家里的产品推得更好、更远。
与父亲老丁的传统销售方式不同,她更多地融入电商思维,把网络社交平台当成了主战场。一年多的协作下来,父女俩的理念碰撞也走向了融合,比如在种植过程中,老丁不给植株“美颜”,全程不用化肥和农药;而在网上推广中,小丁也不给果实“美颜”,直播间和视频全程不加滤镜和夸大宣传。
作为一名熟悉互联网冲浪的“00后”,小萌深知,对农产品来说,真实才是最好的滤镜。如今,在她的抖音账号上,370余个视频作品里,没有刻意营造的田园诗意,只有晒黑的肤色、新剥开的瓜果和脆生生的咀嚼声,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赢得了众多粉丝的信任,带动电商销量占比不断突破。看了直播的粉丝都说,“就冲她敢直播菜地里的杂草,这菜我们买得放心!”
“我爸和我的初心是一样的,那就是不使用化肥、农药,带给大家健康、绿色、无公害的瓜果蔬菜,只要还干一天农业,我们就死磕这个原则。”她坚持的是“宁可见草,绝不打药”的种植理念,这种务实态度的背后,正是新农人对农业本质的认识。
如今,佰川果蔬种植园主要种植铁皮柿子、沙瓤柿子、黄瓜,此外还有博洋9号甜瓜、西瓜、草莓、韭菜、绿叶菜等多个品类。他们的销售模式以线上渠道为主,代理商覆盖江苏、上海等地区;线下业务则主要是园区采摘体验和周边区域“小时达”配送,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市场局面。
从最初父女两代人的理念碰撞,到如今手机屏幕里不断增长的订单数字,这个“00后”女生用她的方式证明:土地,永远孕育着最动人的创新故事。对未来,小萌还有着更多的规划和梦想,她将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种植计划,增加农产品品类,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还打算发展共享菜园项目,让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种植的乐趣。
在小萌的田野实践中,大家看到的新农人的“新”,不仅仅是技术或工具的更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模式,而是积极拥抱变化,利用现代科技和市场机制,为农业创造更多可能性。
既尊重父辈的传统种植经验,同时融入现代管理和营销理念,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新思维”,正为农业注入更多发展动力。
新表达:让家乡农产品“开口讲故事”
农业需要踏实做,但表达可以有无限种可能。
在时代浪潮中,农业的表达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高青县黑里寨姑娘杨晨,正是这股变革浪潮中的佼佼者。1999年出生的她,既是一名博士在读生,又是高青农产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市场部负责人,也是淄博市乡村好青年。
土地不会说话,但新农人要学会帮土地发声。在杨晨名为“行动派晨晨”的社交账号上,每一把普通的菠菜都被赋予了多维度的生命,通过数字化的呈现、文化内涵的挖掘、情感共鸣的营造,将田野与云端沟通连接,让人们在观看“晨晨回农村跟班的一天”时,跟随镜头了解农产品的故事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拉近乡村与城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今天咱用双语介绍高青菠菜和苹果!”在镜头前,杨晨熟练切换中英文介绍家乡特产,努力让农产品“会说话”“会讲故事”,把新鲜、活力展现给更多人,也让传统农业在跨界表达的助推下,站上更新更大的舞台。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希望用最动人的语言,让家乡被更多的人看到。”在杨晨看来,无论用多么现代的方式呈现,热爱守护的始终是土地的本真。
从象牙塔到田野间,从学术论文到直播话术,她以“行动派”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现代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种得好,更在于说得好、传得开。为更好地推广高青农产品,2021年5月至今,每年瓜果成熟期,他们都举行昊锟农业采摘季活动,吸引了上海、天津等地游客数千人赶来参加。2024年10月,她创建“晨晨助农直播间”,通过短视频+直播形式,讲述每棵菠菜背后凝结的汗水,首场最高观看量达万人次。同年11月,创新推出“溯源直播”新模式,带领网友云参观种植基地和高青农产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场地,进一步提升产品信任度。同年12月,开发“新农人主播培训体系”,打造“三农·村播天团”,致力培育本土主播,努力带动农户实现增收。此外,在积极进行“高青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同时,她还积极尝试推出昊锟农业系列文创包装,给农产品穿上“文创外衣”,进一步提升了高青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乡村振兴的核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话语体系的重构。站在田埂上调试直播设备的杨晨,恰是这种时代需求的生动注解,在她的直播镜头下,我们看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传播的完美融合——科技为农业赋能,而表达则为农业赋魂。
新身份:在晋级中收获成就满满
农业需要扎根深,但新农人的身份可以更多元。
既有新型职业农民证,又有农艺师职称证;既是市劳模,又是省乡村好青年。在“90后”邵文涛的身上,农民这一身份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定义。
然而,在邵文涛的记忆里,父母最希望的,却是让他走出农村,“考个好大学,就甭在家种地连”。
在这样的念叨中,他长大了、外出求学了,2012年毕业后,他先在国企任职,后又自己创业,这期间从事的都是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
然而,在邵文涛内心深处,对家乡和农田的眷恋始终未曾消减,这份感情促使他在学成后又回到了乡村热土。2016年,他返回家乡临淄,流转土地40余亩;2017年,创办了淄博曦之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规模化种植。
返乡创业之初,邵文涛几经波折。当首批大棚西红柿卖出好价格时,年轻的他以为已然掌握了农业密码,然而随后的几年,他尝尽了现实的残酷:西红柿口感好却因品相不佳只能半价出售,植株莫名枯萎让投入血本无归,西瓜错过最佳上市期,网纹瓜遭遇冻害开裂……最艰难时,他因腰椎间盘突出躺在病床上,一度后悔返乡务农。
转机来自对“草莓西红柿”的精准选择。在系统分析失败教训后,邵文涛发现,品质农产品必须兼顾“好吃、好看、好卖”三大要素,他跑遍各大种植基地,最终选定口感好、受众广、价格稳定、货架期长的草莓西红柿品种。在技术经验的积累和全家人的精心培育下,2022年秋季,这个品种为他带来了单棚10万元的好收益,验证了“精品化”路线的正确性。此后,他专注选品、循序渐进,又选种了草莓、羊角蜜等品类,年产果蔬达30余万斤,销路越来越宽、销量越来越好。
站在新起点回望,邵文涛感慨,那些挫折不是弯路,而是看清方向的必经之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积极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闲暇时与大棚种植户交流经验,努力学习锤炼躬耕本领。如今,邵文涛的能力不断晋升,身份标签也随之增加,科技让这个理科生找到了农业的新玩法,他不再是靠经验种地的传统农民,而是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农艺师,是“有证”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为科技示范户,在效益蒸蒸日上的同时,他主动化身田间导师,不断应用推广蔬菜大棚的相关新技术,向农户介绍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蔬菜大棚机械放风等技术,毫无保留地讲解成功经验,帮助大家节省水肥人工成本,提高果蔬的质量与产量,带动了周边蔬菜大棚的发展。
作为公益践行者,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义卖西红柿、网纹瓜、西州蜜等农产品,走访贫困孤寡老人,帮扶自闭症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农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邵文涛的多个身份,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种多元化的新身份,折射出时代变革带来的新感悟:农业不再是一种被动选择的生计,而是能够承载理想、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返乡务农
新农人的“返乡务农”绝非简单的反内卷,而是青年一代基于理性考量的发展策略选择。当越来越多的“小萌”“杨晨”“邵文涛”回到家乡,选择成为土地的耕耘者、产业的经营者、文化的传播者和乡村的建设者时,乡村振兴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充满活力的青春实践。
而此后他们颇具获得感、成就感的实践故事,又带来了双向赋能,年轻人用新思维、新表达、新身份激活田野,田野则以广阔天地成就他们的青春梦、创业梦、共富梦,让农业从“生计”升华为“事业”,让务农从“退路”转变为“出路”。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刘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