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天是“世界便秘日”,也是第十二个“中国便秘日”。今年的主题为:“便”通人和,畅享人生。有调查显示,慢性便秘的普遍发病率高达20%,在老年人群中则上升至50%。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便秘已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


龙华医院肛肠科海报向患者科普有关便秘的知识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记者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排便障碍多学科门诊”,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姚一博主任医师表示,很多人一提起便秘总觉得是件小事,甚至不予重视;然而,便秘可不止“排不出来”那么简单。

上完大号“回头看”是好习惯

很多人往往无法区别便秘和偶尔的排便不畅,在龙华医院今天举办的“小龙宝肠道健康计划”主题活动上,专家提出了自测方式:是否有排便费力感、排便有无不尽感、便便是否属于干球/硬类型、是否有肛门直肠硬阻堵塞感、是否需要手法辅助排便、每周自发排便是否少于三次,出现2个或2个以上症状,极有可能就是便秘了。

“偶尔排便不畅多因饮食、作息改变引起,一到两周即可缓解。”医生科普道。

专家指出,上完大号后“回头看”是个好习惯,正常的便便在胆汁的作用下呈现棕色;绿色的便便表明食物通过大肠速度过快,或摄入了过多绿叶植物;油腻、恶臭的黄色便提示油脂过多;黑色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当然一些含铁食物也会导致;白色则可能代表胆道梗阻;红色是痔疮、肛裂或直肠病变的信号。如果出现了“黑、白、红”便便,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压力过大会造成排便障碍

姚一博告诉记者,与排便障碍相关的盆底疾病发病率现在越来越高,诊断难,治疗难。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精神抑郁等心理异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精神压力可以通过‘脑—肠轴’抑制肠道蠕动,导致功能性便秘;而焦虑患者常伴肛门括约肌紧张。”姚一博表示,“长期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影响结肠运动节律,很有可能错过晨起‘胃结肠反射’的‘黄金排便时间’。”

不少患者会自行服用泻药来缓解便秘。姚一博指出,短期使用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相对安全,而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番泻叶、芦荟)可致结肠黑变病、肠道神经损伤,并造成肠功能“废用性退化”。她建议,连续使用泻药超过1周就需要就医。

也有些患者会拿着短视频里讲的促排便姿势来咨询是否有用,专家认为,从临床角度来看,蹲姿理论上符合生理弯曲,若在家中使用坐姿排便,可借助脚凳模拟,但心脑血管患者慎用过度用力姿势。

对付便秘中医有好办法

便秘,可以通过“食疗”来治——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像芹菜、苹果,还有全麦面包、燕麦片等,都是“纤维大户”;水是肠道的“润滑剂”;油炸食品、高脂肪肉类会让肠道“偷懒”,尽量少吃;益生菌是肠道的“好帮手”,酸奶、发酵豆制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专家表示,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让肠道“动起来”,赶走便秘,如八段锦中的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瑜伽里的“扭转体式”和“腹部伸展”能按摩肠道……

“对付便秘,中医有不少好方法。”姚一博说,“除了中药外,还能通过推拿、耳穴、定向透药治疗、穴位敷贴等方法。”

来源:新民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