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中的一个老师,在给家长开家长会,发出经典之语:孩子不是那块料就不要硬卷。他的发言被很多人传到了网络之上,引出了热议。

这个老师叫陈新奇,是长沙一中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竞赛的金牌教练。他是在一次公开的家长会上,脱稿发言,给这些家长们泼冷水,但是却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个老师的讲话全部是脱稿,而且引起了现场笑声,氛围非常好。他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主要在于以下的几个观点。而就是这几个观点吸引了全网的注意,破除教育焦虑,给全网的人都好好的上了一课。

第一个观点,要理性的看待竞赛和天赋。

陈新奇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就不需要学竞赛。因为在他带的竞赛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被迫参赛,不是真的对这个竞赛有很高的兴趣,导致学生兴趣消磨,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所以陈新奇强调,真正的兴趣应该“如对游戏般的执着”,否则就只能适得其反。

其实我们大家也能看到,今天学生的学习,很多都是基于功利性的考虑,而并非基于兴趣性的导向。之所以选这个学科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因为对它感兴趣,而是因为学了这个东西有用,可能对我以后有帮助。而这个主导性一般是家长替学生做出来的。

第二个就是,提出对抗分数内卷的差异化策略。

他说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家长卷家长,他提出别人的对标分数,你就比身心健康,你的孩子身心健康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了。

所以,他呼吁家长从比拼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的运动习惯、情商以及社交能力。因为相对于成绩来讲,这些层面更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有可能会决定孩子一生未来的走向。

长期以来我们都一直强调分数至上,也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妨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让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最后一点,说家长要进行自我反思。孩子不是那块料就不要硬卷,所以他直接当着所有家长的面就说,最难改变的其实是家长,照搬过时的教育方式,通过盲目的报班来填补焦虑这些完全没有必要。

陈新奇老师的这段话算是给全网教育焦虑的上了一堂课。



他并不是否定努力,而是倡导适配性的努力。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通过家校协同来构建健康的生态。孩子不是那块料就不要硬卷,找到适应成长的赛道,比单纯的在那里卷分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