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5日,四川大渡河畔,湍急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两岸陡峭的绝壁如同巨兽的獠牙,将红军逼入绝境。
对岸川军的机枪疯狂扫射,子弹在河面上织成一张死亡之网,十七名红军敢死队员匍匐在木船上,随时可能被浪涛吞噬。
刘伯承举着望远镜的手微微颤抖——若第二艘船无法渡河,先锋队员将全军覆没。他转身吼道:“赵章成!只剩三发炮弹,必须打掉碉堡!”
河滩后方,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单膝跪地,左臂夹着迫击炮筒,右手托住炮架,炮身下垫着皱巴巴的军用包。
他闭上一只眼,嘴里念叨着:“天灵灵地灵灵……”突然,炮弹破空而出,精准命中对岸的碉堡。硝烟未散,第二发、第三发炮弹接连炸响,敌军火力点瞬间哑火。
冲锋号响起,红军战士如潮水般涌过泸定桥。多年后,林彪仍感叹:“赵章成的炮,那是艺术!”
1905年,赵章成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贫农家庭。6岁放牛,10岁上山砍柴,寒冬腊月赤脚走十几里路卖粮,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
1927年,冯玉祥的西北军招兵,22岁的赵章成扔下锄头报名,只为“混口饱饭”。新兵测试时,从未摸过枪的他五发四中,教官瞪大眼睛:“你小子以前当过兵?”他挠头憨笑:“俺只会打弹弓。”
被分到炮兵营后,赵章成对笨重的山炮兴致寥寥,唯独痴迷轻巧的迫击炮。别人训练完倒头就睡,他却闭眼比划角度,半夜溜到靶场加练。
一次实弹考核,教官故意将靶子设在百米外,赵章成却一炮轰碎目标。问他秘诀,他咧嘴一笑:“和打鸟一样,手稳、心静、算准风!”
1935年长征路上,红军被蒋介石逼至大渡河。对岸川军架起三座碉堡,机枪火力封锁河面。此时红军仅剩一门迫击炮、三发炮弹。
刘伯承点名赵章成:“打不中,你我都要当石达开!”
没有炮架,赵章成用背包垫住炮筒;没有测距仪,他拇指一竖,靠“跳眼法”估算距离。第一炮炸塌左侧碉堡,第二炮掀翻右侧工事,第三炮直坠敌群,吓得川军抱头鼠窜。
杨得志拍腿大笑:“老赵这炮,比算命还准!”此战过后,“红军炮神”的名号传遍全军。
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围攻辽县日军据点。敌人龟缩在钢筋水泥工事里,炮弹砸上去只留白印。赵章成盯着老乡晾晒的辣椒,突然一拍大腿:“让鬼子尝尝辣味!”
他带人倒出炮弹火药,塞进辣椒粉,20发“生化炮弹”呼啸而出。碉堡内顿时硝烟混着辣雾翻滚,日军涕泪横流,以为中了毒气弹,捂着鼻子往外逃,被八路军一网打尽。战后陈赓调侃:“老赵的辣椒炮,比毒气还管用!”
抗战后期,日军碉堡愈发坚固。刘伯承找到赵章成:“能不能让迫击炮平着打?”按教科书,迫击炮仰角低于45度就会炸膛。赵章成蹲在兵工厂三天三夜,最后抄起高粱杆套住引信,硬是让炮弹在平射时安全击发。
1942年关家垴战役,他带人抵近日军阵地30米,六分钟连射240发炮弹,创下迫击炮速射纪录。日军俘虏哀嚎:“你们的炮会拐弯!”
1955年授衔时,赵章成是唯一不识字、不带兵的开国少将。有人质疑:“文盲凭啥当将军?”毛主席亲自拍板:“他三炮救红军,值一个少将!”
1964年全军大比武,60岁的赵章成见新兵因泥地打不准炮,夺过炮筒往腿间一夹。“轰!”炮弹直中靶心。全场掌声雷动,毛主席连连点头:“神炮手,名不虚传!”
1969年,赵章成病逝于北京。八宝山公墓里,他的骨灰盒旁静静立着两门迫击炮模型。硝烟散尽,但大渡河畔那三声炮响,依旧在历史长河中隆隆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