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虎说天下

3月24日,德媒刊文表示,特朗普之所以急着讨好普京,是为了离间中俄关系,甚至拉拢莫斯科一同抗衡中国。德国《南德意志报》与《法兰克福汇报》等主流媒体近期密集发声,直言这种被冠以"反向基辛格"之名的战略本质上是脱离现实的幻想,其批判力度之强、剖析深度之透,前所未有。可见大西洋两岸的战略分歧已突破传统外交礼仪边界。

特朗普的战略逻辑是通过解除对俄制裁、重启能源合作、推动乌克兰停火等举措,诱使莫斯科疏远北京,进而形成对华战略包围。这种构想表面上遵循了美国保守派学者米尔斯海默等人的"离岸平衡"理论,却严重误判了21世纪大国关系的底层逻辑。从能源贸易到军事技术合作,中俄已构建起价值2400亿美元的年贸易体系,中国连续三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北极航道开发、数字货币结算、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等战略性领域的合作深度,早已超越传统盟友范畴。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立场鲜明,普京多次公开表态支持"一中原则",这种战略互信绝非短期利益交换所能动摇。

德媒尖锐指出,美俄结构性矛盾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北约东扩的军事压力、网络安全分歧、战略武器的竞赛惯性,这些根深蒂固的矛盾不可能因特朗普的个人示好而消解。即便在双方表面亲善的乌克兰停火谈判中,俄方始终坚持解除制裁与安全保障等核心诉求,而美国国会内强大的反俄势力始终是悬在特朗普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历史经验表明,从克里米亚危机到纳瓦利内事件,美俄关系的改善窗口往往被国内政治博弈粗暴关闭,已成难以打破的魔咒。

欧洲的焦虑情绪在德媒评论中显露无遗。当特朗普为拉拢俄罗斯不惜暂停对乌军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遭欧洲盟友集体呛声时,跨大西洋信任基石已然出现裂痕。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研究显示,63%的欧洲民众认为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将导致欧洲安全空心化,这种不安正在转化为对"战略自主"的迫切追求——从加快欧洲军建设到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欧洲精英阶层开始用行动回应特朗普的"背叛"。


美国试图通过外部战略调整来缓解内部危机的做法,本质上是将战术动作错置为战略解药。31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务、持续恶化的种族矛盾、芬太尼泛滥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这些结构性难题无法通过离间中俄获得缓解。彼得森研究所的模拟显示,即便成功对金砖国家实施惩罚性关税,美国GDP将损失4320亿美元,通胀率飙升1.6%,这种自残式博弈终将反噬美国经济。当"美国优先"演变为"美国孤立",华盛顿的决策者似乎忘记了: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全球性议题上,没有中国的参与根本不可能形成有效解决方案。

从沙特加速"向东看"战略到东盟拒绝选边站队,全球南方国家用集体沉默抵制新冷战思维。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决议的同步赞成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新型国际协调机制正在形成。这种基于现实利益而非意识形态的协作网络,恰恰是单极霸权体系解构的显性征兆。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预言:"21世纪的全球稳定取决于中美俄欧的四角平衡",而今这个预言正在被验证——只不过平衡的支点已从大西洋转向了欧亚大陆。

更多精彩资讯分享公众号:明公堂读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