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高校专业建设和调整一直是热议话题。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

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也提到了,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

高校新增“理工农医”类专业,对我国创新人才储备的充实、产业的升级转型以及科技实力的提升,有着深远意义。那么哪些“理工农医”专业成为了新增的热点?哪些地区新增“理工农医”专业最多?

一、新增较多专业数量



近10年,全国本科高校共新增“理工农医”专业10424个,占所有新增专业数量的54.5%。其中工学专业新增了7816个、理学1891个、医学367个、农学350个。

注:本文数据统计的是教育部公布的2014~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专业包括通过备案和审批的专业。不含二学位和学制调整、学位授予门类调整的专业。本文以专业所属的学位授予门类统计,部分专业可以授予多个门类。

二、理学类新增较多专业

理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93个)是新增最多的理学专业,和授予工科学位不同,两者一般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上存在一定差异。

此后新增数量较多的专业是:康复治疗学(114个)、应用统计学(96个)、助产学(90个)。除了康复治疗学和助产学,理学新增专业前20位中,护理学、药学、医学影像技术、中药学、临床药学等健康服务类专业频频上榜。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医疗健康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三、工学类新增较多专业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567个)是新增最多的工科专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兴专业的新增数量也较多,均在300个以上。

这一现象体现了高校正积极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迈进。高校通过增设这些前沿专业,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属于计算机类,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包括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数据建模、高效分析与处理,统计学推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应用领域中的大数据,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数据分析与挖掘算法研究和大数据系统开发的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

四、农学类新增较多专业

农学:

智慧农业(52个)是新增最多的农学专业。其后是园艺专业,新增23个。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慧林业分别新增15个和14个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等专业的新增数量也均在10个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在农学新增数量最多的前五个专业中,“智慧”“智能”专业占据三席,反映了农学类专业正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专业属于植物生产类,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农学学位。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能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工程装备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与农学有机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智慧农业专业有注重跨学院、跨专业的学科深度交叉、着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及着眼未来前沿的高精尖特等特点。

五、医学类新增较多专业

医学:

儿科学(46个)是新增最多的医学专业。精神医学、临床医学、眼视光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新增数量均在30个以上。中医康复学 (27个)、中医骨伤科学(23个)等中医学专业也有较多高校新增。

儿科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类,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位。儿科学主要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疾病诊疗、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儿童健康的保障与小儿疾病的预防、诊治等。儿科相关专业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细分领域,其主要针对人群为0~12岁的儿童。

六、各省市新增专业数量及占比



(注:数据来源麦研文选,如有误差请以教育部数据为主)

从近十年各地新增理工农医专业的数量来看,山东省以726个新增专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占比达到58.5%。

江苏省以701个新增专业紧随其后,占比为61.0%。河南省以683个新增专业数量排在第三位,占比为58.0%。

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多元化,对科技创新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强劲,高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对“理工农医”专业的投入。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安徽、山西等,“理工农医”专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反映出这些地区在努力通过发展相关专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促进本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随着各省份持续发力,高校专业布局不断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将培育出大批理工农医类专业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为我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在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