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身为丫环的李氏已经站着伺候丈夫谭钟麟和他的正妻33年了。那天晚上,李氏正在给正妻添加饭菜,突然管家推门而入,语气迫切地向谭钟麟汇报消息。李氏听完后,手一滑,把碗给摔碎了,就在正妻要埋怨她的时候,一旁的谭钟麟笑着说:“快坐,我们一起吃饭!”
谭钟麟的话让李氏感到非常惶恐,这几十年来,她都没有和谭钟麟和正妻一起吃过饭,她能坐下吗?这符合规矩吗?
李氏唯唯诺诺不敢坐下的样子让谭钟麟很生气,他又对她说了一遍:“赶紧坐下吧,饭菜都要凉了,难道还要让我们等着你吗?”
听到这话,李氏立刻坐在椅子上,低头吃起来。管家究竟说了什么?谭钟麟为何会让身为丫环的李氏上桌吃饭呢?
李氏是河北省宛平县人,她的父母早早就去世了,她跟弟弟两个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李氏原本是一个官宦家的丫环。这个官宦是谭钟麟的好朋友。
有一年,谭钟麟在杭州当知府,他的这个老朋友带着家眷回到家乡,路过杭州时,被谭钟麟留在家中做客。谭钟麟是个好客的人,在他的照顾下,朋友在这里住得很舒心。
一段时间,老朋友准备告辞回家,他家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处理,他在谭府停留的时间够久了,必须要回去了。谭钟麟得知老友着急回家的原因后,便没有阻拦他返乡。
然而,变故突然发生。正当老朋友忙碌着收拾行李之际,他家中的一个丫环在慌乱中不慎碰倒案几,一只价格昂贵的花瓶瞬间摔落在地,碎成无数片。丫环吓得脸色惨白,满心恐惧,下意识地躲到了谭家内室的一张床铺之下,瑟瑟发抖。
那位朋友忙着要启程,可是,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这个丫环,不知道她究竟去哪里了,甚至谭家的人都出来帮她找人,但就是没有找到。
找不到人,朋友也没办法,只好在临行前对谭钟麟说:“如果找到了那个丫头,就让她留在你们谭府干活吧!”
送别老朋友后,谭钟麟发现床铺下似乎有东西在闪,走近一看才发现,床底下竟然藏着个人,直到这时候,谭钟麟才明白过来,朋友府上的丫环根本就没有丢,她一直躲在自己家呢。这个丫环最后就留在谭府了。
1871年,谭钟麟奉命赶赴陕西任布政使,正妻患病没有办法跟着他一同前往,因李氏性格温顺,做事利索,于是就纳为妾。
李氏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虽然是妾,但她还是没有摆脱掉丫环身份,所以别说跟着谭钟麟和正妻一起吃饭了,她连站着吃饭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站在一旁为谭钟麟和正妻夹菜添饭。
1879年的一天,李氏突然感觉肠胃不适,几次呕吐,谭家毕竟是个大家族,有经验的下人不在少数,他们很快就明白李氏并非是肠胃不适而是怀孕了。
在那个封建年代里,大多数都是母凭子贵,李氏心想,如果自己顺利生下这个孩子,她在谭家的日子或许会好过些。
李氏并非有虚荣心,她只是想在谭家求个安宁。谭家并不缺孩子,所以当谭钟麟知道李氏有孩子后,态度是非常平淡的,这就让李氏感到很伤心。
由于地位低下,身怀六甲的李氏也不敢休息,她继续做着苦活累活。
李氏地位卑微,但是她所生下的孩子却成了谭钟麟最看重的一个,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就在孩子快要出生的时候,谭钟麟在梦中看到嘉庆时期的进士,做过工部、吏部、户部尚书的湖南道县人何凌汉戴着官帽,穿着官服,从天空中飘下来,前来拜见他,这可把他吓一大跳,瞬间就被惊醒了。
几天后,李氏的孩子就出生了。
看着怀里笑着的孩子,谭钟麟非常高兴,他觉得前段时间的梦绝非偶然,这个孩子将来必然会成大器,于是,谭钟麟给孩子取名叫“谭延闿”,字“祖安”。他的名字里也蕴藏着父亲对他的祝愿和期盼。
谭延闿出生后,李氏虽然落得一个妻室的名号,但是家里的苦活累活还是要做。在这之后,李氏又给谭家生了两个儿子。
李氏虽然出身寒门,但是在待人接物上,她未曾有半点超越于传统道德规范的地方,处理事情识大体,不像一般人那样斤斤计较。
李氏待人忠敬慈祥是天生的,当她听到别人有急事、难事,生怕来不及同情帮助他们。李氏经常教育谭延闿:“人们依靠富人就在于他们能在人们危急困难时给予解救……”
在她的教育下,谭延闿也有生长出一颗天生悲悯的心。
除此之外,李氏还教育孩子,一定要以古人为预期的目标,而且说:“读书就是为了学做有用的人,仅仅只是猎取富贵又有什么益处呢?我还是希望你可以做个有用的人,不希望你们获得一个好官职。我服侍你们的父亲走遍各地,久知做官的难处……”
在母亲和父亲的严苛教育下,谭延闿学会了自立自强,学会了不争不抢。但是谭延闿还是很心疼母亲因身份卑微不能从正门进,不能上桌吃饭。
为了能提高母亲在家中的地位,谭延闿发奋读书,努力给自己和母亲找一条出路。后来,谭延闿参加了甲辰科会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放榜公示时竟然是第一名会员。
当谭家管家收到消息后,便马不停蹄前来汇报,为此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已经在谭家做工33年的李氏,终于可以上桌吃饭了。
进入民国后,谭延闿嘱咐弟弟要好好照顾母亲。1916年,李氏在上海病故,得到消息后,谭延闿立马赶回来奔丧。
按照当时的规矩,身为妾的李氏的棺材是不能从正门抬出的,必须走偏门,这让心疼母亲一辈子的谭延闿怒火中烧。母亲为了这个家已经操劳了一辈子,现在离开了,难道还不能走正门吗?
家里人劝谭延闿三思,要遵守规矩。心里只有母亲的谭延闿完全听不进去,他一气之下就躺到了母亲的棺材盖上,大呼:“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族人见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好让路,让扛夫抬棺从大门出去。
后来,谭延闿在就任武汉国民时期政府主席期间,对武汉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十分关注,并给予了极大支持。母亲的人生遭遇给谭延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不愿看到后来人重蹈覆辙母亲的可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