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选后组阁谈判的尘埃落定,施泰因迈尔总统于3月25日宣布解除朔尔茨总理及其内阁职务,标志着德国正式进入政权交接的过渡期。然而,在这场权力更迭的序曲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政党间的讨价还价,而是一声巨响——莫尔堡发电厂在争议中被炸毁,其浓烟与废墟成为德国能源转型道路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注脚。
这座位于汉堡郊外的现代化燃煤电厂,曾是德中能源合作的典范工程。2015年建成时,它承载着默克尔政府平衡能源安全与转型的雄心:30亿欧元投资、高效环保技术、足以支撑汉堡港及市区应急供电的容量。但命运弄人,从投入运营到化为瓦砾,这座电厂的生命周期不足十年。它的陨落轨迹,恰似德国能源政策剧烈摇摆的缩影。
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德国开始加速退出核电,煤炭也成为"去碳化"进程中的靶心。莫尔堡电厂虽采用先进脱硫技术,仍难逃被贴上"气候杀手"的标签。2021年,在绿党推动下,联邦电网局一纸令下,要求全国火电厂减产裁员,莫尔堡的机组利用率被压缩至10%以下。这座本应运转数十年的电厂,在建成第七年便陷入半瘫痪状态。
这种政策激进性背后,是德国社会对气候议题的特殊敏感性。作为工业强国,德国长期将环保视为国家品牌,绿党更是将能源转型塑造成"道德制高点"。当莫尔堡烟囱的拆除被包装成"告别化石燃料时代"的仪式时,环保支持者欢呼这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却鲜少有人计算30亿欧元投资化为乌有的经济代价。
莫尔堡事件的诡异之处在于其时机选择。基民盟新领袖默茨本对火力发电持开放态度,甚至暗示可能重启部分煤电项目。但在电厂爆破的关键节点,这位以务实著称的政治家却保持缄默。德国媒体普遍猜测,这很可能是默茨为换取绿党组阁支持而做出的"献祭"——用一座电厂的废墟,换取未来政策的话语权。
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的愤怒质问,撕开了德国政坛的虚伪面纱:"一边炸毁现代化电厂,一边保留核电站冷却塔作纪念,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究竟为谁服务?"巴伐利亚州保留贡德雷明根核电站废墟的决定,与莫尔堡的遭遇形成荒诞对比,暴露出能源转型中意识形态凌驾于实用主义的倾向。
德国能源转型的初心值得敬佩,但执行过程正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当绿党将"告别化石燃料"视为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时,却忽视了几个关键现实:其一,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比虽已突破50%,但供电稳定性问题未解,去年风电不足导致电价飙升的教训犹在;其二,欧洲能源危机背景下,法国重启核电、荷兰延长煤电厂寿命,凸显德国政策的孤立性;其三,强行关闭尚在寿命期的电厂,相当于自毁能源安全缓冲垫。
经济界人士算过细账:莫尔堡电厂若满负荷运行,每年可产生数亿欧元净利润,其拆除不仅造成直接资产损失,更削弱德国应对未来能源危机的韧性。正如慕尼黑工业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报告所指出的:"在可再生能源尚未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前,保持适度化石燃料产能是明智的风险管理。"
他山之石或许能带来启示。中国在能源转型中坚持"先立后破",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的同时,持续升级煤电技术,确保能源安全底线;美国拜登政府虽提出清洁能源目标,但仍保留战略石油储备,并对天然气发电持开放态度。这些案例说明,理想主义需要与现实需求妥协。
德国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能源转型节奏把控的失当。一方面,民众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度达到空前高度,政治家为迎合选民不得不采取激进措施;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动荡和能源市场波动,又不断提醒着传统能源的现实价值。这种矛盾在德国政坛表现为绿党的道德洁癖与基民盟的实用主义之间的持续角力。
站在莫尔堡电厂的废墟上,德国社会需要冷静思考:能源转型是否必须以摧毁现有基础设施为代价?环保理想与经济理性能否找到平衡点?当政客们忙着在组阁谈判中交换筹码时,普通民众面对的是不断上涨的电费账单和冬季取暖的担忧。或许,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应是理想主义的冒险,而是在承认现实局限的基础上,制定更具韧性的转型方案。
随着新政府即将启航,德国能源政策的方向仍悬而未决。但可以肯定的是,莫尔堡电厂的轰然倒塌,不仅炸毁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更炸出了德国能源转型路上必须面对的灵魂拷问:在追求绿色未来的道路上,我们究竟愿意付出多大的现实代价?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个国家能否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