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施鲁将军没有参加长征,在1935年底由党组织从北平派到东北抗日联军中工作。那时,他正读高中三年级,是共青团员。
到达东北时,正是严寒季节。虽说生活相当艰苦,但部队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即使在千里冰封的深山老林里,吃、穿、住都还可以维持。
冬季出山打游击,也可在农村里短暂停留。农民群众对抗日联军的支援是真诚的。到了夏秋季节,更是抗联的活跃时期。
彭施魯
至1937年底,抗联已发展到3万余人。1938年初,B本人推行了归屯并户政策,把原来抗日部队经常出没的山区农村全部烧毁。
逼迫农民离开山区,并入平原地区的大屯中去,想以此断绝抗日部队的衣食来源。同时还调集了10多万日伪军进行“围剿”。抗联遇到了空前困难。
为摆脱困境,抗联各部分别西征,以求开辟新游击区。西征途中损失较大,到1938年底,抗联的人数大减,从此进入了相当艰难的时期。
每年要经历将近7个月的冰雪季节。在这期间,要应对日伪军的长期“围剿”。深山里的简陋营房连续被摧毁,贮存的粮食被挖走。他们要经常在断粮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
在雪地火堆旁的宿营只能是短暂的,久留必遭袭。在不得已冒险出山征粮时,常常付出伤亡代价。这种情况要苦苦等到来年四月解冻后,才逐渐好转。
在夏秋两个季节里,山林中可以隐蔽,平原地区大面积的沼泽地里许多干燥的小岛成了抗联良好的宿营地。
在这里,他们可以近距离奔袭敌人的目标,而敌人却不敢轻易进入沼泽地。1942年冬,抗联已不足1千人,被迫转移至苏联境内进行整训。
虽然所保存下来的实际人数不超过干人,但在1945年8月苏联军队在东北境内围歼日本关东军的战役中,除了有一个整体的抗日联军教导旅协同苏军作战外,
有的在战前潜伏于敌后,有的在开战的同时空降于敌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占领了东北全境以及朝鲜北部。
以后在半个月之内,抗日联军的近千名干部和战士又被迅速地分布在东北全境各大中等城市开展工作,
目的是重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扩大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迅速与党中央取得联系,迎接我军进入东北等。
这些任务很快得以实现,为此后和国民党争夺东北,取得了先机之利。回想起来,1938至1940年三个严峻的冬季,是东北抗联最为困难的时期。
生存环境差、伤亡大。不管是干部或战士,情绪都处于低沉状态。政治思想工作也处于无可奈何的时期。
彭施鲁当时是一个政治工作者,经常向部队讲,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虽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得不到八路军的支援,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
从长远来看,除了我们的党中央和八路军之外,还有一个共产国际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们都会在一切有可能的时机给予我们支援。
这样想来,我们就不是孤立的了,不能因暂时困难而失去信心。为了强化官兵的意志,他们还经常引用斯大林的话,说共产党人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是能够经受任何艰苦环境磨炼的。
有一首《红旗歌》是我们非常喜欢唱的。歌词写得特别好,乐观地表达了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告诉大家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同志和朋友,我们绝不是孤立的,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同时也谴责了意志薄弱者、叛变投敌者等。我们几乎每天要唱,唱完之后心情特别好。
这些政治思想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虽说也出现个别的逃亡者或投敌叛变者,但队伍基本上保持了稳定。
大家默默地忍受着饥饿,抗击着严寒,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坚定向前走着、走着……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