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末,在东北地区活动的我党领导人见到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团长,他刚刚带领着一个团从国民党七个团的围追堵截之下突围出来,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林总见到这个团长之后,一句“你是团长?”尽显他的惊喜之情。那么,这位年轻有为的团长究竟是谁?他又是怎么突围出来将队伍顺利带回的呢?



1、抗战之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几乎大半的地方都陷入到抗日战争的深渊中,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败,可见我们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但如果仅仅是外敌的入侵的话,我党的革命生涯也不会持续了这么久。事实上,早在抗战后期时,国共两党虽然处于合作阶段,在背地里蒋介石却已经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了。



但为了整体战局着想,我党只能尽量不和国民党军队发生正面冲突。或许是这样的态度给了蒋介石错觉,觉得我党不敢和他们开战,所以便变本加厉。

在日本战败,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但对于国共两党来说,一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我们知道,在当时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也达成了一定的协议,但殊不知,这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

与此同时,在东北这个关键地区,蒋介石的国民党仍旧在与当地的我党军队进行围攻,以便为之后挑起内战做准备。



但国民党军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党的军队和将领都是切实的从抗日战争之中走出来的人,面对他们的围攻根本不会退缩。

2、年轻有为的团长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东大门,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其他战略资源,也是进攻中原最重要的一个通道,要不然当初日本也不会对东三省先下手了。



蒋介石自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向东三省派去了自己的很多兵力。然而,再多的兵力,如果没有作战指挥经验丰富的将领,也是白白让将士们去送死。

当时,负责东北地区对抗国民党的军队是以罗荣恒为首的部队,他提前预见了国民党可能的动线,便让一个年轻有为的团长叶建民以及他带领的部队在这里建立了第二道防线。



鉴于蒋介石对东北的重视程度,国民党这次的进攻可以说是前无仅有,七个团的兵力浩浩荡荡的就来到了叶建民部的第二道防线附近。

起初,叶建民还有点慌乱,他们知道国民党军队会来,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于是,在向上级汇报过敌军的动向之后,叶建民就安排部队整装,颇有拼死一搏的架势。



事实也果真如他所料。由于国民党军来的快,攻击猛烈,叶建民部便和上级总部失去了联系,于是只能带着部下隐藏在村庄之中,等待时机突围。

叶建民当然知道第二道防线的重要性,所以才更要保证部队的实力,不能让部队白白葬送在这里,所以,他也等不到上级的援军或是等待突围的时机了。



在天刚蒙蒙亮时,叶建民就带着手下一个团的兵力朝着东北面的山地突围,那里是制高点,也没有敌军的主力部队,是最容易突围的地方了。

于是,叶建民冒着被上级处罚的风险,带领着整团的人向东北方移动。过程中当然会受到敌军的火力攻击,但好在,叶建民比较熟悉当地的地形,还是摸到了敌军一个连的驻扎地。



叶建民身先士卒,带着一个营的士兵与这个敌军连发生了战斗,吸引了周围敌军的大部分注意力,趁着这个时候,剩余的部队顺利的通过了敌军的封锁区。

之后,叶建民又在痛击敌军之后边战边退,将他们引到了远离营地的地方,与其他营形成合力,全歼敌军的驻守兵力,还将全团的人都带回了安全地带。



3、时势造英雄

事后,跟着叶建民的战士们都心有余悸。好在逃过一劫,要是真面对七个团的全力围攻,叶建民这一个团可未必能打得过。

之后,前去接应的大部队更是十分惊喜于叶建民部队的毫发无伤,就连因病不能亲自来到前线的林总都前来慰问,并表示要见一下这个立下大功的人。



很快,林总就见到了叶建民,看着眼前这个血气方刚、身强力壮,脸庞还有点稚嫩的叶建民。林总忍不住惊讶的问道:“你是团长?才27岁的团长?”

叶建民懵懵的点点头,林总也瞬间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团长刮目相看。而当他了解到叶建民的过往战绩时,更是对他表达了格外的喜爱。



其实,叶建民并不算是第一次接触林总,甚至还曾经是他的老部下,只不过因为战斗和林总生病的原因,两个人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交流。

这一次见面刚好给了叶建民机会。在与林总交流这次战绩的同时,特也谈起了自己从前的一些革命轨迹。



许多人总是在苦恼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放在彼时的战争期间,似乎时势造英雄多一点。

叶建民虽然不是什么军事学院出身的将才,但是他却有一颗和大多数军人一样的革命热情,在当时到处都是战争和剥削的社会中,他能在困境中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



受到我党革命思想的鼓舞,叶建民决定追随我党从事革命事业。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仅经历了艰难险阻的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也见证过建国后的欣欣向荣。

但要说到最让彼时的他骄傲的,一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参加平型关大捷时候的事情。那时候的叶建民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了,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冲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在平型关战斗发生之后,他就主动请缨参与了这场战斗,并且在当时日军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占优势的情况下,还是及时发现了他们采取“九路围攻”的计策。

为了应对这个策略,叶建民选择绕路到敌人的九路之外,对他们进行反向攻击,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由此可见,叶建民的英勇不止来源于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敏锐的洞察力,更是当时战争年代下造就的,他值得我们了解并敬仰。

建国之后,叶建民也依旧坚持过去的信念,不仅进入了南京军事学院进修,还参与了抗美援朝等国外战争,为新中国也贡献巨大。

参考资料:
叶建民——百度百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