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建国之后,外交事业的空白让毛主席周总理十分重视,但突然有一天,身为军中司令的谭希林却被告知之后要被调到外交部工作,谭希林瞬间傻了眼。
抵触情绪之下,同为司令员的许世友还调侃他:你好歹不是个山大王。许世友何出此言?谭希林最终接受了这个任命吗?
1、亟待发展的外交事业
1949年建国之前,我党对于外交事业虽然十分重视,但由于当时还处在战争时期,所以也是自顾不暇。
等到建国之后,外交事业的空白顿时就凸现了出来。彼时的新中国已经焕然一新,过去的种种外交政策以及方式都应该适时的改进和发展。
但由于我国对于外交事业人才缺少一定的培养,几乎没有人擅长这个领域,所以周总理只能从一些具有社交经验,也有一定学历的人着手,逐渐发展外交事业。
于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周总理还是顺利的组建了一批外交团队,并身兼数职,成为中国建国以后,外交事业的主要负责人。
事实证明,毛主席对于周总理的想法是正确的,自从组建了外交部之后,我国的外交事业就好像有了发展的方向。
而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周总理决定从军中挑选一些有能力的人一起从事这份亟待发展的事业。
就这样,时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谭希林就这样被周总理看到了。于是,在某一天,一封来自中央军委的调令就发到了谭希林的手上。
2、谭希林的峥嵘岁月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在军中格外出名的谭希林了。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要使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英勇。
当然,打仗不止靠英勇无畏的精神,还要有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谭希林参加革命的时候,北伐都还没结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上来说他也是军中老将了。
但除了资历老,谭希林本人的能力能让人刮目相看。首先,他有着黄埔军校的专业出身,是当时备受重视的专业人才。
也是因为如此,他在毕业之后还曾到过叶挺独立团担任排长,跟着叶挺学了不少东西。之后,谭希林又跟着参与了秋收起义,还跟着去了井冈山根据地,战绩斐然。
所以,在不断经历的战斗中,谭希林逐渐对战斗产生了一种兴奋感,并且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武将,就想一辈子呆在军营里。
除了这些经历以外,谭希林在红军和抗战时期都曾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这也是他闻名军中的原因。
尤其是在红军期间,凭借着自己在黄埔军校的学到的工兵技术,他在红军开始长征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工兵的额外用途。
于是,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谭希林还是带着手下的战士在大部队遇见山体阻碍以及河流湍急等情况时开山架桥,帮助红军大部队多次逃脱了追兵。
抗战时期,他又积极的参与到日军的对抗中,在华中地区抵御住了不少日军的进攻。而且,在皖江根据地时期,他还多次破坏了敌人的反“扫荡”行动,是军营中智力与武力并存的将领。
当然,他的峥嵘岁月也不止经历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战斗,还是有一定接触知识的机会。在红军期间谭希林曾经担任过闽西红军学校的校长,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
再加上他参军之前就有的学识,结合在红军学校中的教育经历,他确实比那些只专注于打仗的将领更有干外交工作的优势。
3、武将变外交官
或许也正是因为谭希林这样多方面的经历,周总理在挑选调任外交部的将领人选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但谭希林却不乐意了。在他的心里,他对军营可是有很大的情感的,对自己的想法也是想干一辈子的武将,现在却被调去做外交工作这不是武将文用吗?
所以,在接到调令,赶往北京之后,谭希林就找上了当时同为司令员的许世友。没想到许世友不仅没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还调侃他道:“你谭希林好歹不是个山大王,还出身黄埔,总比我们这些人强吧。”
谭希林哑口无言,产生抵触心理的同时又觉得许世友说的有道理。就这样,回去想了几天之后,他只有遵循中央的命令,这也算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表现。
于是,以往一直叱咤在军中的武将谭希林瞬间就变成了一名外交官,这样的身份转变着实有点大。
起初,谭希林还有点不适应,不仅是日常工作,就连生活上也十分别扭。虽然谭希林有一定的社交经验,但对于国际上各方面的礼仪都缺乏了解。
为此,周总理特地为这些从前的武将们安排了培训课程,其中包括在外交场合中的举止行为规范、吃饭时的细嚼慢咽以及西餐的注意事项等等事项。
谭希林作为一个军人,以前从没接触过这些东西,也干不了这么细致的活,不由得叫苦连天。但即使如此,为了能完成好上级的命令,谭希林还是咬着牙坚持。
周总理听说之后,不由得开怀大笑,而且还说他们这是一种新的外交官形式——将军大使,谭希林听了只能更加努力。
最后,经过在北京的一系列培训之后,谭希林等原本舞刀弄枪的军官们都多多少少学会了外交场合下的种种礼仪规范。
那么之后的工作就是开始实践了。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谭希林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担任中国大使。至于其他的将军大使们同样也被派往各国的大使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就此逐渐展开。
同时,结合了外交属性和军官属性的军官们在驻各国的大使馆工作中体现了中国军人独有的果断和稳重,是我国外交事业独特性的具象化。
参考资料:
谭希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