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未名湖的倒影里,
总藏着些奇妙的相遇——
有人在此处拾起一本书,
命运的齿轮便悄然转动。
1980年寒冬,
邱泽奇蜷缩在图书馆角落,
费孝通笔下的小城镇突然化作一束光,
照透了他对乡土中国的迷思;
2003年墨西哥城的小巷,
范晔触碰到《永恒运动》苍蝇浮雕封面时,
文学与幽默的量子纠缠就此开启;
当苏祺在毕业季旧书摊翻开
《计算语言学概论》的刹那,
千年古籍与二进制代码
竟在纸页间握手言和……
这些发生在特定时空的阅读事件,
像精密咬合的齿轮,
推动着思想的前进。
如今我们手握百万电子书,
却常与灵魂共振的篇章擦肩而过。
北大教授们用半生实践印证:
真正的阅读革命,
往往始于某个“相遇时刻”。
孙明:草根视角的历史显影
孙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
大学的时候,孙明最初遇到也至今喜欢的三本书是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第一本让他懂得充分尊重史料提供的语境之重要,第二本启发他人类生命和历史之间隐秘甚至“魔幻”的联系。
而在自己提笔书写时,他则常常回想起《万历十五年》,也尝试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中国历史,通过人物命运凸显历史之场。书架上清末民初各类档案、县志、文集乃至族谱中的人物在孙明笔下日益生动,最终汇聚成《生逢革命:辛亥前后的政治、社会与人生》。
《生逢革命》书影
无论是矿工、绅商、学生、先生,还是不知名的小市民,都成为孙明笔下革命史的主角;历史与研史彼此辉映,故纸堆中走出新的故事,他为自己关切的“芸芸众生”和“大历史”中的生活“小历史”找到了位置。
程美东:破译党史的摩斯密码
程美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
程美东分享了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初刚读研究生时阅读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本书,这些书籍,仿若一盏明灯,指引着年轻人走上党史研究之路。
第一本是《伟大的开端》,“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细节描写细致,文字灵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我记得其中对于第三次工人运动高潮时项英的描述非常亲和、生动,散发出浓郁的党史研究步入改革开放春天的气息。”
第二本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本书怀着很大的历史勇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一些问题上观点之新颖、文字去八股化之鲜活、整体精神风貌令人振奋之脉象,远远地超过了以往我看过的党史教科书。”
第三类是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记》,“此前对于这里面多数人物的名字比较熟悉,但具体事迹很多并不清楚,通过阅读、浏览这些人物传记,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党史视野,极大地弥补了党史教科书的概念化、脸谱化、单调化的缺陷,丰富了自己对于党史高层人物谱系关系的认知,大大增加了自己对于党史博大精深的敬畏感。”
第四本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它从中国的春秋公羊学说到阳明心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说到新黑格尔主义;宽阔广博的视野、细致深邃的方法切入,令我耳目一新。”
于书页间翱翔,党史文化背后的天地广阔而充盈;步入其间,程美东看到中国共产党及其相关研究的来路,又放眼于无尽的远方,凝深思于笔下。
范晔:文学边疆的幽默起义
范晔,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副教授。
“有趣”和“好玩”是范晔在采访时提及最多的词汇,这不仅是他遴选书籍、建构书房的理念之一,也是他的生活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范晔购买的第一本外文书正是因“有趣”而钟情。2003年,第一次出国的他在墨西哥的小书店被一本封面画着苍蝇的书所吸引,那是奥古斯都·蒙特罗索的《永恒运动》——如此宏大的标题,实际上是一本关于苍蝇主题的书,令人忍俊不禁。该书介于小品、杂文、散文诗之间的实验性文体也让范晔感到新奇又愉悦,这本出版于1972年的二手书至今仍被范晔珍藏。
《永恒运动》书影
范晔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趣、有幽默感的人,他不喜欢“安全无害的庸常世界”,期待着生活中种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遇合。而他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也镶嵌在生活细节里。
戴睡帽的南浣熊凝视着《百年孤独》初版,骑自行车的恐龙化石与聂鲁达诗集对峙……有限的空间之内,范晔用无限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探索“此间的奇境”。
邱泽奇:乡土中国的解码者
邱泽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创办主任。
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对村民疾苦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里呈现的村民疾苦让我似乎发现了一点社会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能不能为改变村民疾苦做点事儿?
在这种朴素心思的推动下,邱泽奇回到学校便钻进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农村社会学领域的文献。在这个阶段,他读到费孝通先生的文章,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学者和思想。
邱泽奇最早读的是费先生在《瞭望周刊》上连载的小城镇系列文章。第一次读费先生的文章,他震惊于这些通俗的文字中蕴含的丰富社会道理和严谨科学逻辑。也是从这里出发,他展开了对费先生作品的搜索,也展开了对贫困与发展文献的积累。
在追踪费先生文献的过程中,邱泽奇逐步萌生了一个新的目标:跟费先生读书,学习他把学识转化为促进乡村发展的窍门。他鼓起勇气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非常幸运地得到了跟随费孝通先生学习的机会。
费孝通先生为邱泽奇手写《太白墓》
苏祺:古籍复活的数字祭司
苏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幼时读古籍,从书卷中感受古风文韵。大学时一本《计算语言学概论》,为苏祺叩开新学科的大门;在与科技的接触中,找到读古籍的另一种方式,又将这份便捷而直观的阅读体验,带给万千读者。
小时候的苏祺,在书香门第中长大。爷爷是高中校长,家中书籍满架,古典文学的韵味晕染着她对童年的记忆。三岁之前,在爷爷的熏陶下,她接触到《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经典著作,那段与书籍为伴的时光深深植根于心。那时的她或许未曾想到,这些古籍篇章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她重逢。
在大学毕业生的旧书摊上,她偶然间发现一本《计算语言学概论》,随手拾起翻看,第一页便勾起了她的兴趣。“我印象很深,那一页上是对计算语言学这门学科的介绍,也就是,让计算机理解人的语言,进而与人进行交互。”这般奇妙的世界,让苏祺心生向往。
她当即联系了这本书的作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俞士汶教授,考取了俞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从此打开了计算机与语言学交叉领域的大门。
苏祺的导师俞士汶教授编写的《计算语言学概论》等
投身数字人文,又是一场与古籍不解的缘分。考虑到中国古籍材料丰富而悠远,涵盖各大门类,贯连每个时期,外加电子化程度较低,苏祺选择从古籍入手,踏入这座巨大的中华文明宝库,用技术解读文化,用代码书写历史,将书的故事越写越长,越写越远。
易莉:脑科学家的认知攻防
易莉,北京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玛丽·波·奥斯本说:"阅读是通向无限奇旅的通行证。”
从研究生到研究者,从学生到教师,易莉以书为携引,向高处凝眺,往远方探求。除了专业书籍,在人生各个阶段,易莉有着不尽相同的“个人书单”,她在阅读中获得自省内观和心灵支持,书籍也见证了她内心的不断强大和事业的日益精进。
易莉书架上的冰箱贴,英文为爱因斯坦名言:
我从不思考未来,因为它很快会到来。
博士毕业之初,作为学术新秀的易莉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学术研究之中,《深度工作》让她意识到当代社会时间碎片化的现状,但真正的科研工作往往是在深度状态下实现的;而《自控力》《意志力》《心流》等书籍则帮助她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
2015年2月,易莉回到北京大学,成为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研究员。经过了一段“疯狂写论文”的日子,易莉变得焦虑,这让易莉开始反思自己过度严以律己和一味追求效率的状态,她开始接触《十分钟冥想》等自助类心理书籍,尝试将目光聚焦于当下,不为过去未尽之事遗憾,也不过分担忧未来,在正念理论中汲取重塑身心之道。
除此之外,易莉从阅读中深深受益的另外一个重要理念是“终身成长”。这来自《终身成长》的启发。“终身成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何“归因”的问题,“把每一次拒稿当成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投稿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写作能力,之后投稿会越来越容易被接收。”
贾妍:百年珍本的时间契约
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员,任艺术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只要问及哪一本书是贾妍的至爱,她会不加犹豫地挑拣出放置在业师艾琳·温特教授照片后的精装巨册——《沙曼尼瑟铜门浮雕》,1915年原版。它是艾琳·温特教授送给她的毕业礼物,承载了一段学脉赓续、斯文绵亘的佳话。
贾妍的导师艾琳温特教授
2005年至2015年,贾妍问学于艾琳·温特教授门下,专攻古代近东艺术史。毕业典礼当天,艾琳·温特教授将这本与贾妍的研究课题相关的著作,郑重交给她。巧合的是,这本书成为贾妍个人收藏的一刻,距离它问世之初刚好过去了一百年。
书的扉页有一行赠言:"For Ja Yan,28 May 2015,your open door,my closed door.”亦即“你的开门,我的关门”。贾妍是她从教四十余年的最后一位学生,在赠言里以此为喻,将她对贾妍的期待和祝愿编织在这句精巧机趣的双关里。
摩挲把玩、拂拭端详,似能听见年华的登音从窗前走过,睽违已久的过去历历在望。
李彦:碳基生命的阅读宣言
李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在李彦的书房里,每本书都是时间的见证。时光在她喜欢的文字上留下印记,从文艺到理性,从抒情到学术,由繁入简的智慧,伴着人生的足迹,在李彦的书架中一一展开。
小时候的李彦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回忆起自己如痴如醉地读过的《林海雪原》,书中小白鸽给少剑波送信时,将信件折成鸽子模样的情节深深地影响着她,“30岁之前,我也总喜欢把写好的信叠成小鸽子的样子”。
中学时期,李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偏好。琼瑶、张贤亮、贾平凹、毕淑敏、池莉、舒婷、海子……她深透过作家笔下的文字感悟生活,又将其中的浪漫与梦想,化作青春的向往与动力。16岁那年,凭借一首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在国庆诗歌朗诵比赛中抱奖而归。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李彦转向了电子化阅读。但她依然保留着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热爱,那种触感,那种墨香,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
在飞机上,李彦常常读一本小册子——中英对照的《唐诗三百首》。唐诗的深邃、译文的平实,让李彦在重温古典文学的同时,也体会到语言的简洁之美,一如不同阶段的她所感受到的生活之美。
那些改变生命轨迹的书籍,
总在你思想浓度饱和的临界点翩然而至。
此刻,或许正有某本书的某一页
在时空褶皱中苏醒,
等待与你不期而遇,
完成这场“蓄谋已久”的思想突围。
有哪些不期而遇的好书
在你人生某个节点改变了你?
看完北大学者们的这些故事
你有什么想和书友们分享的吗?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其中一本好书
走进北大学者书房
去和好书来一场不期而遇吧
公号粉丝转享优惠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