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光仁

在济南市长清区黄河岸边有一个明朝建村的古老村庄董庄村,它的原址坐落在归德街道西3.6公里的黄河东岸,所处位置由于黄河河道的不确定性,处于黄河包围中,其南、西、北都是黄河,尤以村西紧邻,因此属于较危险地段,2020年5月,黄河滩区迁建,村民全部迁入崇德苑社区。

“董氏增订谱系序碑”载:余祖世籍洪洞明洪武一年(1369),经迁稠民至直隶枣强,永乐二年(1404)复迁于此... ...命名董家庄。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南仓·杜保董家庄”,民国间始名董庄至今。

董氏碑亭:记载黄河历史和村庄变迁

黄河岸边的“董氏碑亭”,具有历史文化记载的文物屹然耸立黄河岸边,进行了专门保护,它不但记载着董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也记载着黄河的历史,她在向人们倾诉着黄河岸边村庄的变迁。

碑亭在村西靠近黄河的一片空地上,这是一座类似悬山风格的碑亭,由前后各4根红色的圆柱支撑着亭部的上顶。碑亭坐北向南,东西长约8米,进深5米,通高4米。亭柱的上面置有一周遭的矩形连续梁,再上为起脊的亭顶,亭脊上装有二龙戏珠的陶瓷构件,两端安有鸱吻,四条下落的边脊上还有数量不少的神兽。所有的瓦片及瓦当皆为青色。

由于是亭阁结构,加上周围空旷没有任何遮挡,整座碑亭显得宽敞明亮,视野开阔。

走进亭内,就会发现有三方石碑竖立在亭子靠东的空间内。最东边的石碑高有2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两边花纹细腻。碑文记载着董家先人修建家庙祠堂的经过。制碑时间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但碑上的碑文大部分已漫漶不清。

在这方碑向西两米的地方,还立有两方体积和这通差不多的石碑。都是“董氏祠堂重修碑记”,北面的这方石碑建于民国四年(1915),已有裂纹,上面的字迹也是非常模糊,难以仔细辨读。内容同样是记载董家先人及建庙修庙的前后过程。

整座碑亭内最珍贵的应属西面靠南的这方石碑了。解析上面的碑文我们得知,董家祠堂最早建于清初(1636),因黄河水泛滥泡坏倾废,董家人在民国四年重修并制作亭内北面的石碑一方以志,此时的祠堂尽管是座平屋,但建造的也是非常庄重严整。只是由于地处黄滩地基松软的缘故,祠堂的墙基不稳,屋顶也时常漏雨。民国十年(1921)夏,淫雨狂泄,大雨下了一个多月,此时河水暴涨,董庄周围一片汪洋,家庙祠堂被毁。董家人在董春禄的带领下,费尽周折再次将祠堂修好,之后,又在附近修建村学一处。

这篇碑文的撰文兼书写者是民国年间一位师范讲习所的毕业生,名字叫董泗澄。由他所书的文字刚劲有力,舒展大气,内容全面,记述准确,不光是一幅优美的书法艺术品,而且还提供了当时社会生活多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民国年间有关气象资料的记载更是非常难得。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此碑上方的左右两个碑角缺失,整篇碑文也就有些不完整。而最重要的年代落款,正好在左边缺失的碑角内。好在石碑的左方还留下了“岁次壬戌年仲秋”等文字,经过查询天干地支的纪年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此碑制作于民国十一年(1922)秋天。

和董庄村村民交谈得知,董家祠堂原先在现在碑亭北边的地方,由于河水泛滥淤积的缘故,历史上是毁了修,修了毁,一共修了多少次谁也记不清,原先的祠堂也早已被淤泥埋入地下。这三方石碑也是经过数次搬动而到了现在这个位置。现在的碑亭是村民前些年为保护这三方石碑而专门修建起来的。

车水马龙的董庄港口

董庄不仅是一个古村,在董庄村西常年有村里的三艘渡船,来回摆渡,运载在黄河东西两岸群众。

1964年,山东省交通厅黄河河务局在董庄村村北建起了航运站,以运输归德、孝里的黄沙和石料为主,运送到黄河下游的利津、胜利油田一带。航运站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有职工48人,干部13人,隶属山东黄河航运局领导。有6艘机动渡船,500吨级泊位2个,货物堆场8000平方米,装卸机械2台。董庄港年吞吐量变化较大,较低的年份不足10万吨,最高的1972年达73.1万吨,占当年全省内河港口吞吐量的25.1%,1985年的吞吐量为9.9万吨。1953~1985年吞吐总量为580.27万吨,于上世纪末停运。


董庄港主港区原为一自然高滩岸坡,具有较好的陆域和水深靠泊条件,是黄河黄砂主要出口码头。70年代开始对主港区进行建设。1975年完成码头前沿干砌片石护坡工程;1976年建成漏斗输砂坑道1座,并配备了输送机,形成机械化装船线,装船效率每小时250吨;1979年将码头干砌石护坡改建为石砌重力式码头,长170米;1983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栈桥1座。码头前沿水深1.5米,有500吨级泊位2个。

黄沙由毛驴小车运集于港口货场,有3公里土公路连接济(南)平(阴)干线公路。有固定的集体所有制装卸队。停运多年后,货场成了一片荒地,原来长约60米的传送带原址还在,当年就是安装在上面的传送带将沙、石等货物直接输送到船只上的。看得出来规模很大,让人能联想到昔日港口繁忙的场景。

在港口办公区院里,有一座牌坊高大、雄伟,据说原来上面画有毛主席像,两边写有毛主席诗词。现在只剩下斑驳的墙体。

黄河控导俯瞰黄河秀丽

在董庄村北是长期南大沙河入黄河口南大沙河源头来自于马山南部的宾谷河,故南大沙河也称“宾谷河”,全长共37.2公里,有主支流3条,小支流15条,大小溪流汇集,源短流急。清清的河水从双泉、马山、五峰山街镇三个方向由南向北、再由东向西组成一条河流一并流入村北的黄河。两条河一清一浊,泾渭分明,组成了长清的一大自然景观。

两条河的交汇处史上曾修建过一道闸门,控制南大沙河和黄河(大清河)水的顺流或倒灌,被称为“沙河门头闸”。据道光版《长清县志》载:“沙河门头闸县治西南二十五里,旧闸湮圮。万历十六年(1588)复建,仍为水冲坏。”现遗迹全无,并且除了丰水期,很难再见到清水与黄水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与古济水相伴相携,长清区与山东黄河沿线的多数地区一样,经历了由“清”转“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铜瓦厢的改道将长清历史中的清河吞没,此后漫长而曲折的河道,狭窄的河槽与宽阔的滩区,成为了长清的标志性地理特征。

长清境内黄河河岸的形状与其他地方不同,很少有平滑的弧线,更多是波浪形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沿岸建设的防洪工程。控导是根据黄河大溜流向,为改善不利河势,有计划地进行河道整治,在滩地合适部位修建的工程。据了解,长清区16处控岛工程与绵延33公里的护城堤在近年来相继建设完成,在保障行洪空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证了长清黄河段的安澜。而长清黄河段“九曲十八弯”的形态特色,也使其成为了一个“微缩版”的黄河。董庄西侧建有“董苗控导”工程,即董庄、苗庄共同管理。

2023年,南大沙河治理,在原董庄村北南大沙河入黄河口处已经修建起一座控水闸,南大沙河枯水季节关闭,防止黄河水倒流,南大沙河下水时,提开闸口,以便南大沙河水流进黄河。

从董庄黄河岸边起,经路庄、陈庄、房庄等村落,向东穿长孝路、直通经十路,这条道路如今不仅是是连接归德至齐河县赵官的交通路,也是观光路、也是惠民路、民生路。路宽6-8米,并串联起林园、蔬菜采摘基地、文物古迹、黄河等特色景观,整条风情带在春夏秋冬的韵味各不相同,洪水来袭时,能保证滩区群众迅速撤离,漫步其间,沿黄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休闲娱乐、历史印记应有尽有,成为承载长清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退休中学高级教师、长清区政协文史撰稿员、原街道宣传办主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