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深圳市工商联召开“加强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座谈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在深圳,截至2024年底,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比重约97%。民营企业司法需求旺盛,对司法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法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答案。从建立涉企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到完善产权保护、矛盾纠纷化解等关键领域规则供给,再到出台助企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深圳法院坚持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以司法裁判、司法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深入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给足民营企业“安全感”。
“司法助企工作室”全覆盖
多元解纷提效率
近日,在深圳开公司的王先生遇到了一些法律难题,正愁不知道怎么解决时,想到法院之前来普法时给的“司法助企二维码”,他便扫码通过线上反映了问题。很快就有工作人员和他联系,解决了他的疑问,“没想到现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变得这么顺畅,大大便利了我们”。
在深圳,有着王先生这样需求的企业主不在少数。为让公平正义“速达”民营企业,2月26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全市法院司法助企工作推进会,部署全覆盖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由审判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司法助企工作,实行企业需求集中受理、集约办理。在两级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服务专区,公开发布“司法助企二维码”,对接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在线平台,“线上+线下”汇集企业司法需求。
各类涉民企矛盾纠纷通过多种渠道诉至法院后,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化解,是打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深圳法院探索建立“商会+法院”调解模式,加强人民法院与各专业调解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诉调对接和业务指导,积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近期披露的一起案件中,原告某电子公司为被告某通讯公司提供货物。但某通讯公司从2023年年末开始拖欠货款,并一直找各种理由拖延,某电子公司遂起诉到法院,要求某通讯公司支付拖欠的货款。法院组织现场勘查并充分听取各方陈述,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为此,承办法官与坪地街道商会调解员联系,启动“法院+商会”纠纷化解模式。商会通过“内行人”身份,与双方精准对接,并从法律的角度释法明理。最终,某电子公司同意某通讯公司分期支付拖欠的货款,双方握手言和,案件圆满解决。
这起案例的成功化解,正是深圳法院深化涉企多元解纷的生动写照。2024年,深圳两级法院诉前化解包括涉企纠纷在内的各类纠纷14万余件,显著降低解决纠纷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同时,通过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定期向辖区街道、社区通报涉企纠纷态势,推动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创新审判提质效
精准保护助发展
深圳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常常出现全新的、充满挑战的司法问题。深圳两级法院紧抓法治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司法审判质效,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法治环境。
在市中级法院近期披露的一起案件中,某教育公司与某科技公司于2023年分别于移动端上发布了两款游戏。某教育公司认为,某科技公司的游戏在核心规则、画面、界面布置上与其发布的游戏高度相似,遂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某科技公司则辩称,二者的整体画面表达完全不同,不构成实质性相似。法院审理认为,某科技公司的行为系抄袭某教育公司的游戏规则与玩法,未通过合法智力劳动参与竞争,违反了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深圳某教育公司胜诉。
“虽然游戏规则尚不能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智力创作成果法律不应给予保护。”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法官告诉南都记者,在深圳,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在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时常会出现一些立法尚不明确的全新行业问题,这些都考验着审判的智慧。
针对深圳多发的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深圳法院着眼破解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难题,实施“速裁+快审+精审”三梯次审判模式,技术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保持全国大中城市最优。先行先试,首创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判赔金额达1.9亿元;建立专利确权行政程序与专利侵权审判衔接机制,构建协同保护格局,从多方面进行体系化创新,形成了一套严格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
在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同时,深圳法院将司法创新延伸至企业全周期,为拯救危困企业,深圳法院发布服务小微企业重整行动方案,以13项举措创新前端服务机制。建立庭外重组平台,加强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衔接,帮助困境企业拓展融资渠道,20家企业实现重组、重整、和解,破产快审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善意执行保权益
柔性司法添动能
善意执行,不仅能最大程度保障胜诉企业权益,更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为民营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法官,我公司刚刚收到法院的执行通知,请问被执行信息是否会被公开?这可能对公司的诚信指数有影响。”
“不用担心,因为你们公司是前海信用A类企业,我们依据保障前海蛇口自贸区诚信建设的工作制度,已经作了执行信息屏蔽,暂时不会影响你们的诚信指数。希望你们能珍惜信用,尽快履行法律义务。”
近日,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收到来自前海某基金公司的电话。通过电话沟通,执行员向被执行人详细解释了前海法院的诚信企业司法激励机制,让诚信经营的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建立诚信企业司法激励机制是深圳法院坚持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缩影。深圳法院通过执行前通知、提醒方式,督促有清偿能力的企业主动履行债务,对企业因资金流动性困难等不能及时清偿执行债务的,引导达成延期支付等和解协议,2024年督促和解成功1万余件。
对于已失信的危困企业,推广执行宽限期、预处罚等善意执行措施,审慎、精准适用失信惩戒和限制消费措施,2024年对356家主动履行判决义务的被执行企业,给予一定宽限期,鼓励其在宽限期内全部履行或者分期履行。同时,深圳法院支持企业修复信用。及时屏蔽已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失信惩戒信息,累计为主动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修复信用3.8万次,助力企业重返行业“赛道”。
此外,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深圳法院聚焦产权保护,先后出台审慎冻结企业基本账户工作指引、优化解除保全工作流程规定,建立保全必要性审查和影响评估机制、保全异议快速处理机制,支持合理的保全财产置换申请,严禁超范围、超标的、超时限保全。2024年,共优化保全措施512件,准许保全财产置换145件,释放涉查封财产价值311.9亿元。
接下来,深圳法院将继续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司法助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努力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应,企有所求、我有所为”,把企业“需求清单”转化为法院“履职清单”。让合法经营成为企业家永远的避风港,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采写:南都记者 吴灵珊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