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清宫剧的朋友肯定都对“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不陌生。在《康熙王朝》里,康熙谋划扳倒鳌拜前,拉拢九门提督吴六一可是关键一步;《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后,才真正迈进权力核心圈;乾隆时期,和珅也长期兼任此职。那这九门提督到底是个怎样的官,权力有多大呢?有人说九门提督是北京城的卫戍司令,其实不准确。
大家都知道,就算在现代,北京也有南北城之分,这可不仅仅是方位上的差别。除了先秦时的燕国,辽代最早把北京建成都城。辽代有五京,南京析津府就在如今北京附近,大致在广安门、菜市口一带。后来的金中都也在这片,规模比辽南京大了约一倍。
1213年,蒙古大军围困金中都,金国无奈屈辱求和,蒙古人才暂时退兵。1214年,金国迁都汴梁。1215年,金中都被攻破且遭严重毁坏,城内建筑大多被焚毁,此后基本处于半荒废状态。半个世纪后,忽必烈把这里当陪都重新修建。1272年,此地正式成为元朝首都。由于金中都损毁严重,元大都是重新选址修建的。元大都北至今天的北三环,像健德门等都是元代城门名,最南端差不多是今天的长安街一线,比宣武门、正阳门靠北一点。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扫平南方群雄后,派徐达北伐大都,元顺帝弃城而逃。明朝起初定都南京,后来燕王朱棣起兵攻破南京夺得皇位,不久后决定迁都北京。因为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没受严重破坏,后续修建相对容易。整体布局变化不大,只是城市往南平移了些。北面从今天的安贞门、健德门一线迁到安定门一线,南面城墙迁到正阳门、崇文门一线。同时,原本元朝皇宫太液池被纳入皇宫范围。明代拆毁元朝皇宫,将皇宫中轴线向东移,建造了后来的紫禁城,又把景山、太液池和南海都圈起来设为皇城。
严格来说,北京北起安定门,南至正阳门,皇帝住皇宫,达官显贵和一些政府机构在皇城,北京的亲王府基本都在这片,太医院、国子监也在。内城住着次一等官员,像尚书、侍郎等,品级一至五品。所以,住在四九城内的不是达官就是显贵,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北城。
那南城是怎么来的呢?前面说辽南京、金中都被毁,虽建筑大多被破坏,但这区域一直有人住。元大都修建后,这一带是南郊。朱棣迁都北京后修建天地坛,就是现在的天坛,古代大型祭祀场所都在城外,比如北京地坛就在安定门外,所以当时天坛所在也是郊外。可四九城里达官显贵众多,需要大量人服务,这些人在城里工作,却住在城外。南郊人口越来越多,到明嘉靖时期增修城墙,在南城又加了一圈,北京城独特的形状就形成了。
所以,九门提督并非整个北京城的卫戍司令。九门指的是北城九门,也就是内城九门。《康熙王朝》里有个情节,少年康熙想拉拢九门提督吴六一,打算升他为三品的兵部侍郎,这里有两个错误:一是兵部二把手相当于国防次长,明代正三品,清代从二品;二是把吴六一调任兵部侍郎,可不是拉拢,而是近乎惩罚,因为九门提督是正二品,比兵部侍郎级别高。九门提督相当于禁军统领,外加副部级的公安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