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苔老迹,
忆旧时王谢,
点滴丝缕,
皆酿成入骨的桑梓之念和故土情怀。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君莲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此地有名》。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纪王庙:纪信忠烈镇江潮》。
纪王庙,位于纪王镇吴淞江边的一座古庙。相传,建于宋元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如今位于华漕镇纪翟路的大圆通寺便是由纪王庙重建而来,内有古银杏一棵。
纪王庙的故事要从宋元年间说起。那时候,这里居住着7户纪姓渔民,名为七家村。宋元间,吴淞江阔数里,常常潮汛肆虐,当地又称霸王潮。每逢涨潮之时,江水翻滚如山,冲垮堤岸,淹没田园,村民们苦不堪言。于是他们就在江边立庙祈福,以期可以震慑住荼毒村民的霸王潮。对于吴淞江边的村民来说,没有功德者不足以镇压水患,于是他们想起了忠烈的纪信,期冀着他能保护这方水土。
纪信是楚汉之争时期的汉将。当年,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刘邦插翅难逃,危在旦夕。纪信挺身而出,乔装打扮冒充刘邦,突围出城。项羽的部队急忙追捕,而刘邦则乘机逃离。纪信被项羽抓捕后,他直接被丢入火坑活活烧死。刘邦登基建立汉王朝后,追封纪信为忠祐王,并立庙纪念。隋唐以后官方屡有封敕和祭祀,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据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华亭县城隍庙建于政和四年(1114),城隍老爷就是纪信。
不知是巧合还是奇迹,在立庙之后,江水渐渐平静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安定了。他们感激不已,把这座庙宇称为纪王庙,把这个村子称为纪王村。
此后,到纪王庙来烧香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称纪王庙市。明万历年间(1573—1620)称临江,又名淞南,方广一里。清乾隆六十年(1795)始称纪王庙镇,纪王镇因纪王庙而得名。纪王镇南北长数百米,东西宽千米,跨盐仓浦两岸。大街两侧有几条小巷。街道石板铺,弯曲狭窄。20世纪60年代,纪王镇连续举办多届民俗庙会,庙会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直到2000年,撤销纪王镇、诸翟镇、 华漕镇,设立新的华漕镇。
2011年10月27日,原纪王镇纪王寺正式更名为大圆通寺
改朝换代间,纪王镇见证了多少风雨,纪王庙内的那棵银杏一定知道。相传在建庙之初,村民曾种下7棵银杏树,后经世代繁衍,更名为大圆通寺的纪王庙内的这棵古银杏,便是最初那些银杏的后代。它已历经四百载,是这里最古老的见证者。它见过江水涨落,见过战火硝烟,见过人来人往,见过岁月流转。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对华漕地区实施了猛烈的轰炸,当地房屋几无幸免,而这株银杏却经受住了战火洗礼,得以幸存,屹立至今。2010年前后曾一度数年不绽新芽、几近枯萎,正当人们以为古树即将寿终之际,它却于次年春日重新焕发了生机,枯木逢春,苍翠欲滴的树叶再度爬满了它的枝丫。
2011年10月27日,纪王寺正式恢复重建,新建寺庙选址就在古银杏树下。
20世纪60年代初,纪王庙曾经改建成纪王中心小学,当时在古银杏树下看书和捉迷藏的学生现已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棵树永远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长在一起,就像经过破坏、重建、更名的纪王庙,从未在当地人心中消失。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君莲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此地有名》。地名伴随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的乡愁所系。城市化的浪潮淹没了许多老地名,也孕育了许多新地名。《此地有名》一书,对闵行地域内各具特色的古镇、村宅、老街等地名一一道来。
2025年3月起,第二十三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金可儿
朗读: 闵行区君莲学校 五(2)班 刘文浩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