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魔镜碎了,碎得稀里哗啦。不是被王后的嫉妒锤爆的,而是被自家“政治正确”的榔头砸了个稀巴烂。
真人版《白雪公主》一出,全球观众集体瞳孔地震:迪士尼拍的不是公主觉醒,是魔幻现实主义荒诞剧——白雪公主的“白”成了暴风雪户口本,七个小矮人成了“七团马赛克”,魔镜的审美标准比川剧变脸还快。
2025年3月21日全球同步上映,口碑就low到爆。中国市场首日票房只有185万,豆瓣评分4.2。这还不是最差的,看看国外其他平台:
IMDb:评分低至 1.7 分,10 万多人评分中超 86% 的观众打出 1 分。
烂番茄:新鲜度为 48%,低于前年的《小美人鱼》(68%)。
CinemaScore:观众评分拿到罕见的 B + 低分。
Metacritic:均分只有 50。
这哪是童话改编?这是用2.7亿美元制造了一部文化垃圾。迪士尼眼瞎了,政治正确的魔镜照出一地鸡毛。
1
当“公平”偷换了“美丽”,魔镜瞎了。
格林兄弟若地下有知,怕是要掀开棺材板起诉迪士尼“侮辱童话罪”。
原著里白雪公主因“肤白如雪”得名,迪士尼却硬把“白”解释成“暴雪天出生”——照这逻辑,灰姑娘该叫“灶台公主”,睡美人该叫“失眠公主”。
更魔幻的是选角是,拉丁裔的瑞秋·齐格勒演白雪公主,盖尔·加朵演恶毒皇后。两人同框时,观众恨不得替魔镜喊冤:“你问我谁最美?这题超纲了啊!”王后艳光四射,白雪公主活像她家后院挖煤的丫鬟,魔镜却坚持宣布后者胜出。
迪士尼辩称这是“内在美”的胜利,可谁家魔镜会对着“Who's the fairest”回答心灵鸡汤?
这就好比选美大赛评委突然改考《道德经》,维密天使集体改穿中山装走秀。
魔镜的标准不是审美,是“审政”:白左要肤色多元,女权要独立人设,LGBTQ+要擦边隐喻……最后拼出一锅价值观大杂烩,闻着像进步,吃着像馊饭。
2
公主独立了,但智商失踪了。
迪士尼给白雪公主灌了十吨“独立女性”鸡血:王子变盗贼,毒苹果变安眠药,公主从待宰羔羊秒变起义领袖。
可惜编剧的脑子比七个小矮人的身高还迷你——公主带着盗贼团杀回王宫,靠“开盒”卫兵黑历史劝降,活脱脱中世纪版“朝阳群众反贪记”。
更绝的是毒苹果桥段。王后费尽心血炼制的毒药,效果堪比褪黑素,白雪公主一觉醒来还能敷个面膜。这哪是谋杀?这是迪士尼特供养生SPA!
想立大女主,又舍不得经典IP的棺材本;要政治正确,又怕得罪保守派观众。结果拍出个四不像:
白雪公主嘴上喊着“我要改变世界”,身体却很诚实地躺平等王子吻醒。这种既要又要的拧巴劲儿,像极了美国民主党的中期选举策略——口号震天响,落地全翻车。
3
《白雪公主》的扑街不是偶然。当年《小美人鱼》硬把红发白肤的爱丽儿涂成黑珍珠,IMDB评分全靠官方控评硬撑。
《白雪公主》更狠,直接让侏儒演员集体失业——因为“小恶魔”彼得·丁拉基一句“矮人住山洞是刻板印象”,迪士尼吓得用CGI生成七团像素点,结果被侏儒群体骂成“数字种族灭绝”。
最讽刺的是时代变脸比王后变巫婆还快。电影立项时还是拜登盛世,上映时已赶上特朗普2.0时代。迪士尼的政治正确算盘打得噼啪响,没成想美国群众早已厌倦——《白雪公主》北美首周末票房4300万美元,比2019年《小飞象》还少,中国观众更是用185万元首日票房写下四个大字:不 ! 买 ! 账 !
艺术已死,有事烧纸。
迪士尼总爱把“尊重多元”挂嘴边,可他们的多元是超市货架式的——把不同肤色的演员像罐头一样码进经典IP的旧瓶,再贴上“进步主义”标签高价出售。这不是创作,是文化殖民;不是觉醒,是生意经。
当《卫报》骂它“糟糕得让人脚趾蜷缩”,《滚石》嘲讽“睡前故事都比这有趣”,《华尔街日报》锐评“每一帧都透着廉价感”时,迪士尼该明白了:观众不是傻子,政治正确的春药吃多了,只会让艺术阳痿。
魔镜啊魔镜,谁是好莱坞最愚蠢的公司?
——当然是那个把童话拍成魔幻现实主义的迪士尼。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楼塌筵散:令J划父母的最后夕阳》已404,可点击关注“不正确”公号,在“不正确”输入“计划”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