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升结肠癌

病例讨论时间:2025-03-13

汇报者:李蓉 云南省肿瘤医院

一、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女,73岁

主诉:升结肠腺癌术后近1年,末次化疗后6月余。

首次入院:2022-01-10

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平坦,下腹部可见长约10cm陈旧性手术疤痕,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手术史:2013年曾行“甲状腺良性结节切除术”,术后规律服用优甲乐;患高血压15年,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于15年开始服用拜新同降压药控制血压,血压控制130/80mmHg。

BMI:22.9Kg/m2;KPS:80分。

治疗经过

外院治疗

2020-12因“大便习惯改变半年余”就诊于外院(昆明****医院)。

2020-12-30肠镜:1、升结肠ca?2、降结肠息肉性质待查 3、结肠多发息肉。

2021-01-04病理:(升结肠)高级别粘膜内肿瘤(粘膜内癌),(降结肠)管状腺瘤(低级别)。

2021-1-14 于外院(云南省***医院)进行腹腔镜下升结肠癌根治术。

2021-01-19术后病理:1、(结肠)低-中分化腺癌,侵出浆膜层;2、肝转移一枚(+);3、淋巴结转移:(肠旁)3/7。

外院基因检测(2021-01-28):KRAS G13D/TP53突变,MSS,TMB:3.79个突变/MB,POLE/POLD无突变,UGT1A1*6 杂合突变。

术后于 2021年 2 月至 6 月行 6 周期“贝伐珠单抗+XELOX”方案化疗(具体剂量不详),期间多次复查未见肿瘤复发进展征象。

2021-12-11 CT:1、肝S4段近韧带附着区域见小片状低密度影,直径约14mm低密度影,邻近肝前缘线状高密度影,较前2021-06-18CT片示无明显变化;肝S5、6段转移性病灶。2、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转移性病灶。

2021-12-22 MRI:肝S4及S6-8段多发占位,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

云南省肿瘤医院第一次MDT讨论

影像科:我院(云南省肿瘤医院)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约5枚,考虑转移瘤,肝脏转移瘤3枚。

胸外科:双肺转移灶散在,合并肝转移,建议全身控制,优先处理肝转移灶再考虑肺部局部治疗。

肝胆胰外科:患者肝转移瘤3枚,建议普美显检查进一步明确肝脏转移灶情况,建议先以内科治疗为主,观察生物学行为,择期可以先行肝转移灶切除。

结直肠外科:患者升结肠肝转移已行手术治疗,目前病情进展,建议先以内科治疗为主,观察生物学行为,择期评估局部处理指征。

微创介入科:双肺转移病灶散在,肝转移瘤3枚,内科治疗控制后,可以考虑肝转移灶消融手术。

肿瘤内科:患者为升结肠肝转移术后,病情进展,双肺及肝脏多发转移,目前以内科治疗为主,治疗目标:NED。结合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基因状态,患者体能及治疗意愿,推荐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

首次评估及治疗

初始评估:患者为结肠癌肝转移术后,术后已于外院行6周期贝伐珠单抗+XELOX方案化疗(末次化疗时间:2021年6月),评估病情进展,有行二线治疗指征。

目前诊断:1.升结肠恶性肿瘤腺癌T3N1bM1 IVb期KRAS/TP53突变MSS UGT1A1*6 杂合突变;2.肝部和肝内胆管继发性恶性肿瘤 ;3.肺部继发性恶性肿瘤;4.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治疗目标:姑息治疗,延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

治疗经过:于2022-01-11予“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化疗,考虑患者年龄较大,化疗药物酌情减量至80%,实际用量为:Bev 265mg d1, CPT-11 200mg d1,CF 240mg d1,5-fu 0.4g iv d1, 5-fu 3.0g civ 48h。Q2W。期间合并轻度消化道反应,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二线姑息治疗4周期后复查:PR

2022-03-16 CT: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未见确切占位征象。

2、肝内多发结节,转移可能。

3、双肺多发结节,转移待排。双肺胸膜下间质性条絮灶。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4、子宫缺如,阴道残端未见增厚及占位,多属术后改变。

5、左肾楔形强化灶,请随访。胆囊、胰腺、脾脏、右肾、肾上腺、膀胱未见确切异常。上中下腹膜后及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2022-03-20上腹MRI:

1、肝右前叶上段及右后叶下段3个结节,转移可能性大,其它待排。

2、胆、胰、脾、所见双肾及扫描范围内腹膜后淋巴结未见确切异常。


我院(云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会诊:

2022-03-16上腹部MRI与省一附院2021-12-16MRI对比:

1、肝内多发结节,考虑转移,较前缩小;

肝S8:2.2cm×2cm→1.4cm×1.2cm;

肝S7:1.7cm×1.5cm→1.1cm×1cm;

肝S6:1.2cm×1cm→0.8cm×0.7cm。

2、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结节,大小约0.9×0.9cm,大致同前。

评估病情,肝脏3枚转移灶均有缩小,肺转移灶大致相同,疗效PR,有继续前化疗指征。

二线姑息治疗及消融治疗

2022-3-22、2022-4-12行“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化疗,化疗过程顺利。

2022-04-29行DSA下肝脏肿瘤微波消融术(肝右前叶病灶,肝右后叶病灶),患者自觉身体耐受欠佳,拒绝本周期化疗。

2022-5-12、2022-5-30继续给予“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化疗,化疗过程顺利。

二线姑息治疗8周期后复查:SD

2022-06-16上腹MRI:

1、肝右前叶上段、右后叶下段包膜下异常信号灶,符合治疗后改变。

2、肝右后叶下段结节,转移灶可能,同前(2022-03-20)。

3、胆、胰、脾、所见双肾及扫描范围内腹膜后淋巴结未见确切异常。


二线姑息治疗12周期后复查:SD

2022-08-26 CT:对比2022-06-14: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未见确切占位征象,较前变化不明显。

2、肝右叶包膜下斑片灶,多考虑治疗后改变,大致同前。

3、双肺多发结节,大致同前,转移待排;双肺胸膜下散在条絮灶,较前减少。

4、子宫缺如,阴道残端未见异常征象,多属术后改变;大致同前。


2022-08-29上腹部MRI:对比2022-06-16MR:

1、肝右前叶上段、右后叶下段包膜下异常信号灶,符合治疗后改变,较前无明显变化。

2、肝右后叶下段结节,同前无明显变化,转移灶可能。

3、胆、胰、脾、所见双肾及扫描范围内腹膜后淋巴结未见确切异常。


肿标变化


维持治疗

2022-08-29复查MRI、CT检查评估稳定,SD。

前12周期“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化疗后出现中度消化道反应,于2022-09-06、2022-09-27、2022-10-17、2022-11-18给予“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4周期后复查:SD

2022-11-28 CT:"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2-08-26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未见确切占位征象,较前变化不明显。

2、肝右叶包膜下斑片灶,多考虑治疗后改变,大致同前。

3、双肺多发结节,较前稍增大,转移待排;双肺胸膜下散在条絮灶,大致同前。

4、子宫缺如,阴道残端未见异常征象,多属术后改变,大致同前。


2022-11-29上腹MRI:"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2-08-29MR:

1、肝右前叶上段、右后叶下段包膜下异常信号灶,符合治疗后改变,前者较前稍缩小,后者较前无明显变化。

2、肝右后叶下段DWI高信号结节,大致同前。肝左内叶肝裂旁斑片灶,同前。

3、所见约T12椎体结节,同前。

4、胆囊、胰腺、脾脏未见异常。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确切异常。


维持治疗7周期后复查:SD

2023-03-02 CT:对比2022-11-28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较前变化不大。

2、肝左内叶及右后叶下段结节,较前增大,考虑转移可能。肝右叶包膜下斑片灶,考虑治疗后改变,未见活性,大致同前。

3、双肺多发结节,较前增大,考虑转移;双肺下叶胸膜下散在条絮灶,大致同前。


2023-03-04上腹、中腹MRI:对比2022-11-29MR:

1、肝右前叶上段、右后叶下段包膜下异常信号灶,符合治疗后改变,较前稍缩小。

2、肝右后叶下段结节,较前增大,不除外转移瘤可能。

3、所见约T12椎体结节,同前。

4、所示左肺下叶结节灶。


维持治疗11周期后复查:SD

2023-06-12 CT:对比2023-03-02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较前变化不大。

2、肝左内叶及右后叶下段结节,较前增大,考虑转移可能,建议结合MR检查。肝右叶包膜下斑片低密度灶较前缩小,考虑治疗后改变,未见活性存留。

3、双肺多发结节,较前增大,考虑转移;双肺下叶胸膜下散在条絮灶,大致同前。


2023-06-12上腹MRI:"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3-03-04 MR:

1、肝右前叶上段、右后叶下段包膜下异常信号灶,符合治疗后改变,较前未见明显变化。

2、肝右后叶下段结节,不除外转移瘤可能,大致同前。肝左内叶小囊肿。

3、所见约T12椎体结节,同前。

4、所见左肺下叶结节灶。


肿标变化


首次病情进展评估及治疗

初始评估:患者结肠恶性肿瘤术后,予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治疗12周期、1次DSA下肝脏肿瘤微波消融术、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方案治疗11周期后,CT及MRI检查提示病灶进展,肝脏、肺部病灶增大,评估PD,考虑病情进展。

目前诊断:1.升结肠恶性肿瘤rT3N1bM1 IV期KRAS/TP53突变 MSS;2.肺部继发性恶性肿瘤;3.肝部和肝内胆管继发性恶性肿瘤;4.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根治术后Ia期 。

治疗目标:晚期结肠癌维持治疗,控制肿瘤,延长生存期。

复发经过:综合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及目前病情,建议患者可以重启“贝伐珠单抗+两药化疗”方案治疗,肝脏局部行消融治疗,但患者表示拒绝两药方案化疗,表示无法耐受两药化疗,综合考虑患者意愿,2023-06-17行“贝伐珠单抗+TAS102”方案治疗。

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贝伐珠单抗+TAS102。

消融治疗:

2023-06-19:DSA引导下肝病损微波消融术。

2023-12-13:CT引导下肝病损微波消融术、经皮肺病损微波消融术。

4周期(贝伐珠单抗+TAS102)治疗及消融后复查

2023-09-12上腹MRI:"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3-06-12 MR:

1、肝右前叶上段、右后叶下段异常信号灶,符合治疗后改变,前两个病灶未见确切活性,第三个病灶边缘局限环形强化。

2、肝左内叶小囊肿,同前。

3、所见约T12椎体结节,同前,建议复查。所见左肺下叶结节灶。

4、胆囊、胰腺、脾脏、双肾上腺未见异常。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确切异常。


2023-09-12 CT: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较前变化不明显,请结合临床复查。

2、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稍增大,部分结节空洞较前新出现,建议密切复查。纵隔多发淋巴结显示,大致同前。纵隔多发淋巴结显示,同前,考虑部分淋巴结转移不除外。双肺下叶胸膜下散在条絮灶,较前增多。


7周期(贝伐珠单抗+TAS102)治疗及消融后复查

2023-12-07 CT:对比2023-09-12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右下腹系膜区小淋巴结显示;大致同前。

2、肝S6、8段包膜下及肝S4段低密度灶,考虑治疗后改变,未见活性存留,同前;肝S6段病灶内后缘片状灶,较前增大,转移不能排除。

3、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稍增大,部分结节空洞较前新出现,建议密切复查。纵隔多发淋巴结显示,大致同前,建议复查。双肺下叶胸膜下散在条絮灶,较前增多。

4、肝S4结节;胆囊颈结节,胆总管扩张,主胰管显示。


10周期(贝伐珠单抗+TAS102)治疗及消融后复查

2024-03-20 CT:"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3-12-07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较前稍变薄;右下腹系膜区小淋巴结显示,个别较前稍缩小。

2、肝S6、S8包膜下及肝S4低密度灶,考虑治疗后改变,未见活性存留,S6段范围较前扩大。


2024-03-20 CT:"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3-12-07片:

右肺上叶前段斑片灶,考虑治疗后改变;余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增大,建议复查。纵隔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显示,同前。双肺下叶胸膜下散在条絮灶。


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贝伐珠单抗+TAS102。

消融治疗:2024-04-10:DSA引导下经皮肺病损微波消融术。

12周期(贝伐珠单抗+TAS102)治疗及消融后复查

2024-06-20 CT:"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4-03-20 CT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右下腹系膜区小淋巴结显示;较前未见明显变化。

2、肝S6、S8包膜下及肝S4斑片灶,考虑治疗后改变,未见活性存留,S6段者范围较前缩小,余大致同前。

3、右肺上叶前段、左肺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多处斑片灶,前者大致同前,考虑治疗后改变;双肺下叶胸膜下多发条絮影及条片灶,较前增多。

4、余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增大;纵隔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显示,同前。

5、C7椎体结节;T7椎体结节影;上述大致同前,建议复查。

6、肝S4结节;胆囊颈结节,胆总管扩张;胰腺萎缩、脂肪化;主胰管显示;右肾小囊肿;上述同前。


15周期(贝伐珠单抗+TAS102)治疗及消融后复查

2024-09-23 CT:“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4-06-20CT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右下腹系膜区小淋巴结显示;较前未见明显变化。

2、肝S6、S8包膜下及肝S4斑片灶,考虑治疗后改变,大致同前,各斑片灶周围结节,较前增大,转移灶待排。

3、右肺上叶前段、左肺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斑片灶,考虑治疗后改变可能,左肺下叶病灶较前缩小;双肺下叶胸膜下多发条絮及条片灶,条片灶局部较前稍增粗,余大致同前。

4、余双肺多发转移瘤,多数较前增大;纵隔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显示,大致同前。


肿标变化


评估及治疗

初始评估:老年晚期结肠恶性肿瘤患者,贝伐珠单抗+TAS102治疗15周期后,多次肺部及肝脏消融手术,CT检查提示肝脏、肺部病灶增大,考虑病情进展。

目前诊断:1.升结肠恶性肿瘤rT3N1bM1 IV期KRAS/TP53突变 MSS;2.肺部继发性恶性肿瘤;3.肝部和肝内胆管继发性恶性肿瘤;4.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根治术后Ia期。

治疗目标:晚期结肠癌维持治疗,控制肿瘤,延长生存期。

复发经过:综合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及目前病情,建议患者可以重启“贝伐珠单抗+两药化疗”方案治疗,肝脏局部行消融治疗,但患者拒绝两药方案化疗,表示无法耐受两药化疗,综合考虑患者意愿,2024-09-25行“呋喹替尼5mg”治疗,服用2天出现全身风团样皮疹,暂停服用,皮疹好转后重新尝试,出现血压升高,降低呋替尼剂量为3mg。

2024-11-08进行了DSA下经皮肺病损微波消融术。

3周期(呋喹替尼)治疗及消融后复查

2024-12-26 CT:“升结肠恶性肿瘤”复查,对比2024-09-23 CT 片:

1、右中下腹区结肠吻合口壁稍厚;右下腹系膜区小淋巴结显示:较前未见明显变化,建议结合临床复查。

2、肝S6、S8包膜下斑片灶,考虑治疗后改变,大致同前;各斑片灶周围结节,较前增大,多考虑转移;肝S4段包膜下小斑片灶,似较前稍增大。

3、右肺上叶前段、左肺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斑片灶,考虑治疗后改变可能,左肺下叶病灶较前稍缩小,右肺上叶前段病灶较前增大;双肺下叶胸膜下多发条絮及条片灶,较前稍增多;建议复查。

4、余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病灶较前增大但实性成分减少,考虑消融治疗后改变可能,余多数病灶较前增大;纵隔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显示,大致同前;上述建议结合临床并复查。


评估及治疗

初始评估:老年晚期结肠恶性肿瘤患者,呋喹替尼治疗3周期后,病情控制不佳。

目前诊断:1.升结肠恶性肿瘤rT3N1bM1 Ⅳ期KRAS/TP53突变 MSS;2.肺部继发性恶性肿瘤;3.肝部和肝内胆管继发性恶性肿瘤;4.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根治术后la期。

治疗目标:晚期结肠癌维持治疗,控制肿瘤,延长生存期。

复发经过:主要为肝脏病灶进展,再次介入消融治疗,2025-01-11开始行“呋喹替尼+卡培他滨”治疗。

2025-01-09进行了CT引导下肝病损微波消融术。

肿标变化


治疗小结


二、病例讨论

问题 1:请谈谈对这个患者治疗过程的体会及后续治疗的建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鲁运新:

该患者大约在2021年初开始出现转移,经过李教授团队的治疗,目前的生存期已经超过四年。这一生存期超出了右半结肠癌且伴有突变患者的中位水平。整个治疗过程非常规范,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预后,同时也强调了局部治疗的介入对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性。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肝脏和肺部病灶的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局部控制上取得了成效,还为后续的系统治疗延长生存期奠定了基础。整体上来看,这个案例的治疗非常成功。

正如李教授提到的,这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且年龄较大,初诊时已73岁,现在接近78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

从病例介绍可以看到患者在先前治疗中对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并未完全耐药,如果患者后续有进展,但体能状态和器官功能良好,可以考虑选择减量的FOLFOX或FOLFIRI治疗方案。此外,患者目前的主要病灶集中在肺部,肝脏病灶经过消融后仅剩少量活性区域。对于这类对化疗耐受性较差且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以尝试加入免疫治疗。由于患者的主要转移病灶在肺部,且没有其他明显的肿瘤负荷,在这种情况下,使用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取得良好效果。既往研究也表明,这种方案对以肺转移为主的患者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姜武:

从李教授分享的病例来看,作为一个初诊即有转移的患者,目前总体生存期(OS)已超过4年,治疗效果非常成功。这位患者比较幸运的是在一开始就进行了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初诊时已有肝转移,并伴有RAF或RAS突变的患者,往往并不会立即进行原发灶切除,而是优先考虑化疗,特别是在没有梗阻症状的情况下。根据我们的诊治经验,尽管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梗阻风险低于左半结肠癌,但随着治疗效果的改善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原发灶的管理在整体治疗过程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我们建议在可行的情况下进行原发灶处理,这样可以确保后续内科治疗更加平稳。这是从结直肠外科的角度来看的观点。

另外,这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在前期处理肝脏和肺部转移灶时,由于属于寡转移范畴,她倾向于采取相对保守的方式,选择进行消融治疗而非更积极的外科干预。虽然目前有证据表明,对于寡转移患者,肝脏病灶小于3厘米时,消融治疗可以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但是,如果能让患者更好地了解治疗选择,在初次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积极介入使所有病灶达到NED(无明显病灶)状态,可能会进一步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当然,在后续治疗中,患者尝试各种后线药物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正如鲁教授所说,如果患者愿意接受,完全可以考虑重新使用一线和二线药物,这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常晖:

我也比较认同姜教授之前提到的观点:对于初诊就有转移的患者,应该以内科治疗为主,以控制转移为主要目标,在新辅助化疗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再考虑手术治疗。李教授团队接手后,在MDT指导下进行了规范化治疗,使患者的总生存期(OS)超过了同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目前患者的病情控制状态良好。

由于放疗和手术一样属于局部治疗,对转移性患者来说只能起到配角作用。首先,正如李教授提到的,这位患者对手术有一定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局部治疗方案,如介入治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特别是当患者对化疗药物不太敏感,或仅有肺部病灶进展时,根据最新观点,SBRT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放疗可能会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这是因为SBRT这种大剂量放疗,不同于常规分割放疗,它不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是通过细胞坏死来释放抗原,可能会打破肿瘤的免疫耐受状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付凌怡:

作为病理医生,听取了李教授介绍的这个病例,我受益匪浅。事实上,这位患者在病理方面的工作非常完善,包括原发灶的TNM分期、转移灶的评估,以及必要的基因检测,例如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其他分子检测,甚至包括一些复杂的基因检测,所有这些都做得非常到位。因此,在病理诊断方面,这个病例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自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肠癌的病理诊断标准以来,到现在2025年,肠癌在诊断方面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动。因此,在肠癌的病理诊断方面,我暂时没有更多要分享的内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赵静:

从影像科的角度来看李教授分享的这个病例,我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疾病诊断、分期和疗效判断等方面。在多学科讨论(MDT)时,我们更注重提供对治疗决策有帮助的信息,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判断依据。

结直肠癌患者的肝转移和肺转移发生率都较高。在这个病例中,我注意到使用了普美显来诊断肝转移。目前在我们单位,患者常规会进行普美显检查,这样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肝转移病灶的数目。对于病灶数目较少(少于10个)的患者,介入治疗相对更容易实施。即使在病灶数量达到十几个甚至接近20个的情况下,我们的介入和肝外科团队仍能通过微创方式逐个处理,而且这种微创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临床医生经常与我们讨论确切的肝转移病灶数量,这反映出现在的治疗方式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

在这个病例中,我们还看到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患者多个疗程的疗效进行评估,包括肺转移和肝转移的判断,这些都是非常规范的做法。

影像科主要是为临床提供辅助和帮助的平台作用。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功能成像、普美显的广泛应用,以及其他新型影像方法的使用,我们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新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推广,相信会在未来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大的帮助。

三、MDT小结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张东升:

从这个病例来看,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精彩且成功的案例。李教授及其团队在这个病例中充分发挥了多学科诊疗(MDT)的力量。MDT作为一种诊疗模式,不仅在结直肠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疗效,也在其他肿瘤的治疗中被视为一种发展方向。这种模式虽然耗时耗力,但在规范化诊疗中,显示出了个体化管理和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在老年患者的管理中,精细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MDT中,各学科专家的协作和多维度的讨论,为患者制定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了整体治疗水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施烯:

对于肠癌的治疗来说,现有的药物选择确实有限。如何在这些有限的药物中最大化地发挥每一种药物的效用,使其在治疗中达到极致,同时在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之间找到最佳的配合,这确实需要我们MDT团队的共同协作,才能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在今天的会议中,我们看到了MDT在病例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三线治疗阶段,单一药物的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患者体能状态较好的情况下,联合治疗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也注意到,今年的ASCO会议上有很多关于联合治疗的探索,包括与TKI、免疫治疗及贝伐珠单抗等组合,这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病例来源:云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momo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