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南沙区榄核镇是岭南沙田水乡的明珠,更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故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水一田,都镌刻着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承的印记。
2025年3月26日,由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共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委员会、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人民政府承办的“星海故里·传承与发展”榄核镇历史文脉探究研讨活动在榄核镇圩镇客厅举行。活动以“赓续红色基因、延续星海精神、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汇聚专家学者、文化传承者及基层代表,共同探讨榄核镇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为打造“星海故里音乐小镇”注入新动能。
活动现场,多形式呈现榄核镇的文化历史。通讯员供图
深挖红色底蕴
随珠江水脉奔涌不息
榄核镇地处南沙、番禺、顺德三地交汇处,河网纵横、蕉林叠翠。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有人在榄核一带采蚝壳,将沙泥堆积在滩涂上,因水流冲刷,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故名榄核。自南宋开埠以来,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农耕文明与水乡文化交融的独特基因,更在中国革命史上镌刻下鲜红印记。
榄核镇地处南沙、番禺、顺德三地交汇处,河网纵横、蕉林叠翠。通讯员供图
咸水歌谣咏唱百年,龙舟竞渡激荡古今,真正赋予这片水乡不朽生命力的,是深植于土地肌理的红色血脉:1926年,广州市首个农村党支部——榄核党支部在此诞生;1928年,中共番禺县临时委员会于榄核三圣宫成立;抗日战争期间,广游二支队进驻榄核,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成立,珠江纵队在此开展革命斗争,革命火种随珠江水脉奔涌不息。
广东省边防总队原记者马群丁在专题分享中,以丰富的史料还原榄核镇革命斗争史,强调“红色文化是榄核发展的精神底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组织民兵讲述革命斗争故事。通讯员供图
榄核镇作为革命老区,在广州第二游击队和珠江纵队的硝烟中,曾见证了抗日救国的重要历史时刻。据介绍,1942年,在西海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的广游二支队进驻榄核,建立了榄核抗日据点。1943年2月,为了统一指挥抗日战争,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决定在珠江敌后成立“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指挥部根据战斗需要经常变换地点,后来,指挥部设在番禺榄核。1945年初,广游二支队改编为珠江纵队。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变化作出的决定。珠江纵队继续领导更大范围的抗日武装斗争。榄核,成为广州游击区无比坚强的堡垒之一,“榄核中队”也成为广州游击区内令敌伪头疼和胆寒的斗争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榄核的发展逐渐发生改变:从前的战场变成了现在一栋栋小楼的水乡风貌。洼地、水网交错的交通,如今变成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高速、桥梁……马群丁表示,无论是广游二支队,还是珠江纵队,指战员在榄核的一系列战斗中,均有榄核人民的身影,有榄核人民为此奉献的力量。正是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英勇奋斗,造就了今日繁华安定的榄核。
1984年,榄核开办水磨石厂,建成投产。图为劳动场景。通讯员供图
活化星海精神
在新时代继续传唱
榄核镇是南沙唯一的革命老区镇,这里也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故里。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冰茹介绍,出生于1905年的冼星海,祖籍为现在的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冼星海是实打实的“疍家人”后代,家中以捕鱼为生,疍家人自娱自乐的咸水歌是冼星海最初的艺术营养,也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带来一定影响。
冼星海铜像。陈小铁 摄
郭冰茹介绍,在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唯一献给母亲黄苏英的歌,就是融合了水乡风情与粤语韵律的咸水歌《顶硬上》。在粤语中“顶硬上”是指事到临头,只能够拼命上去干,也是疍家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写照。在这首歌中,冼星海借用了“顶硬上”的文化内涵,升华为鼓励全国军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也要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和意志,也是水上居民歌谣的经典之作。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归国后,也开始报效祖国,也留下了大量重要的音乐作品。
近年,榄核镇紧紧围绕“星海故里”这一核心IP,全力打造文化地标,建成冼星海纪念馆与冼星海历史文化中心,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矩阵”。纪念馆内陈列有《黄河大合唱》手稿复刻件、抗战时期乐器等珍贵文物,它们曾在烽火岁月中奏响激昂的旋律,见证了抗战时期的波澜壮阔。不仅如此,馆内还巧妙运用先进的音响技术,精心挑选不同时期冼星海的经典创作曲目循环播放,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榄核镇内,以冼星海为主题的墙绘。陈小铁 摄
在郭冰茹看来,“星海文化不仅是历史符号,更应成为城市文明的纽带;不应局限于展示陈列,而需转化为生动的、沉浸式的戏剧、舞蹈多种艺术形式”。榄核镇星海文化及红色文化研究者郭锦生在专题分享中则指出,榄核作为广州市革命老区镇,“要深挖红色资源,构建文旅融合新场景,加强革命文物活化利用”。
星海故里历史文化中心。南都 N视频记者 阮姗姗 摄
馆内展示资料。南都 N视频记者 阮姗姗 摄
音乐剧《星辰大海·冼星海》男主角邓肯与女演员陈雨朦对唱。活动主办方 供图
近年来,榄核镇以“星海故里”为支点,推动文化资源全域整合,以红色旅游线路串联革命遗址,并通过冼星海纪念馆与星海故里历史文化中心的建成,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矩阵,推动“红色资源”向“红色经济”转化,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榄核镇党委书记、一级调研员陈义生介绍,榄核镇以星海红色文化为核心推进湴湄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打造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诗歌剧《大海的回声》创作演出,星海杯合唱节邀请赛、千人大合唱巡礼等纪念冼星海的大型文化活动,组织“星海杯”等系列体育赛事,开展足球青训项目,并以足球文化为纽带,同香港学校开展文化交流,让星海精神、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继续传唱。
水乡云纱梦
绘制文化新名片
榄核镇不仅是红色热土,还是非遗沃土。
香云纱,这一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的独特手工艺瑰宝,在榄核地区已有超百年历史。2015年,榄核镇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五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榄核镇也是全国四大香云纱生产基地之一,在张松村、湴湄村等地均设有香云纱的生产基地。
榄核镇香云纱。通讯员供图
广东省情专家库专家、香云纱文化研究专家张莹从事香云纱研究工作已有15年时间,现场她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对香云纱的深厚情感,带嘉宾深入了解榄核香云纱的历史文化与时尚魅力。
近年来,榄核镇先后投入200万元改造榄核旧街为香云纱文化街,吸引多家香云纱设计销售企业入驻,致力于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香云纱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力推香云纱五次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在2024年还亮相了“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及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榄核香云纱这张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云纱星韵非遗文化园。南都 N视频记者 阮姗姗 摄
香云纱的晾晒过程。南都 N视频记者 阮姗姗 摄
现阶段,榄核镇现已建成云纱星韵非遗文化园、利泰农业生态园等项目,推动香云纱设计创新、智慧农业研究与产业化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文化产业智库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喻威在分享实践经验时表示,通过整合红色资源、非遗工坊与生态农业,开发“非遗工坊+智慧农园+红色研学”文旅项目,将香云纱染整体验、农业观光体验、革命遗址参观结合,日均接待量大幅上涨,带动村集体收入有了极大增长,文化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精美的香云纱制品。南都 N视频记者 阮姗姗 摄
文旅新路径初见成效
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悠然动人的咸水歌声、轻盈飘逸的非遗香云纱以及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中激荡的家国情怀,共同构成了榄核独特的文化符号,滋养着一代代榄核人奋勇向前。
依托纵横河网与生态资源,榄核镇积极探索“水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榄核镇系统梳理水乡历史脉络,深挖香云纱织造技艺、非遗咸水歌等本土资源,通过修缮湴湄古村、打造非遗工坊集群等举措,旨在让沉睡的文脉资源焕发新生机。
在2024年12月,榄核镇“利泰智农”获评国家级3A旅游景区。受访者供图
在不久前,榄核镇的雁悦岸舍民宿获评“红棉四星”旅游民宿。通讯员供图
作为南沙西部农业生产与乡土文化体验区,在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中,榄核镇拥有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利泰智农农业园两个国家3A级景区以及岭南盆景产业园、南沙耕山小寨等精品园区景点。同时,榄核也正在推进可满足专业训练与大众体验需求的水上运动综合体和华南地区专业级索道基地等项目建设,玩活“水文化”,促进“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力争成为大湾区休闲旅游新地标。合生极道水上运动综合体联合创始人谢冰建议:“以水上运动为突破口,开发尾波滑水、生态游船等项目,吸引更多年轻客群,打造年轻化、国际化的文旅品牌。”
合生极道水上运动综合体项目效果图。图片来源:榄核发布
陈义生表示,“经济唱戏、文旅搭台”的文旅新路径初见成效,榄核镇正全力推进建设集红色培训旅游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南沙北部区域文化中心暨非遗展示中心以及相关的配套酒店项目。接下来榄核镇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立镇、星海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以文化为主线,以产业融合为支撑,发展红色培训,带动农文旅体新业态,开发多元化文体旅游新场景,打响粤港澳大湾区星海故里名号。
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鲁辉在会上表示,本次研讨会引发了她对于“怎样在讲好榄核故事的同时有更好的发展”议题的进一步思考,并透露往后将出台一系列有关文脉与文化的保护政策,致力将榄核镇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兼具革命底蕴、艺术气质与产业活力的文化高地,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李如云 谭清月 陈楚倩 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