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0万,子女中考可单招。

长沙市教育局发布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方案。其中,‌高层次人才子女单列录取‌,不再占用统招计划名额,单独划定招生通道,由市委人才办制定具体方案。教育局解释称,改革前若统招100人中含2名人才子女,普通生名额仅剩98个;改革后统招名额100人不变,人才子女通过单列渠道录取。

长沙将人才分为四类:

‌A类‌: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截至2025年仅认定1人)

‌B类‌:国家级奖项获得者(如茅盾文学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C类‌:省级领军人才(如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

‌D类‌:年薪50万以上的重点产业人才(占认定总人数86%)

这四类人才,的确都很优秀。但是,优待政策容易一不小心走向马太效应:高级人才们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门槛都是年薪50万,本来就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取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但你现在还要给高级人才打着双闪迫使难以获取资源的普通人让路,这就触及到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高度敏感。



将教育资源与经济能力直接挂钩的操作,难免让人联想到“拼爹”。年薪50万就能让娃优先上好高中,哪怕这个娃并不聪明。你就直接花钱送娃进去不行吗?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策实施的具体方式。虽然官方强调"单列计划不挤占统招名额",但在优质高中学位总量固定的现实下,这种“增量”承诺显得苍白无力。当大量“特殊”考生涌入,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得不面对更高的竞争门槛。这种隐性的资源挤压,正在悄然改写教育公平的定义。

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敏感?是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教育几乎是唯一的逆天改命的机会。我们花大价钱买学区房,讨好老师,砸钱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辅导班,不就是为了让子女突破父母的阶层?

你肯定不会看见马化腾张一鸣的子女也像你的孩子一样苦哈哈地在各种辅导班学那些一辈子用不上的才艺,然后凭着实实在在的分数硬考大学、读研,毕业前在校园招聘会投出海量简历,最终月薪三千。

凭借父辈的庇荫,他们占有的资源已经很多了。

不是刁民不讲理。假如是烈士子女、在重大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子女、见义勇为牺牲者的子女,别说中考单招,就算直接保送到前十名的高校,相信大家也不会有意见。

烈士、科学家、见义勇为者,他们的资源,大概率比不上年薪50万的人才。所以,他们作出特殊贡献后,我们接受资源向他们倾斜。

观察一个学校好坏和观察一个地方执政水平高下是一样的,就是看它们如何对待普通的大多数,而不是看它们怎么优待那些尖子生。

让普通的大多数享有基础公平和普惠红利,不仅是文明伦理,也是经济考量。一个城市几百上千万人口,能有几个高精尖人才?城市的运行、经济的流转,更多要靠普通人。

老爷们不用点外卖打滴滴,但这俩可是容纳大量就业的蓄水池,老百姓也离不了他们啊,你能说这些人不重要?你能不在乎他们的权益诉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把灵活就业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好了,可能比把几个年薪50万大佬子女免试送进好高中更重要,人家还未必领这个情。

只盯着“掐尖”而不考虑构成基石的大多数,本质上就是慕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些短视的老师和决策者就喜欢这样人为制造阶层分裂,把供给蛋糕越做做小而不是越做越大,然后还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在那委屈上了。

我们都是有很多烦恼的普通人,确实是自己无能,不能做到年薪50万。

所以,我们需要决策者做更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事。

这样的现象已经很多了,希望不要更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