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德意日结成了“轴心联盟”。
闻讯之后,身在长春伪皇宫的溥仪穿上了元帅服和大马靴,并把头发特意梳到了额头一侧,然后问左右:“朕像不像希特勒?”
手下们立刻大拍马屁,道:“万岁爷太像了!”
1950年10月底,志愿军入朝,保家卫国。
闻讯后,被关在哈尔滨道里监狱的溥仪一夜没睡。转天一早,他主动找到管教干部,在撕开棉衣后,把藏在里面的一件物品,双手呈上,道:“我自愿上交。”
管教干部见到此物后,是大吃一惊,心中暗想:“这难道是……?”
那么,从效仿希特勒到成为新中国的阶下囚,溥仪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上交的是何物品?
而这一举动,对于他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
“快完啦!”
1908年11月,慈禧在咽气之前,下了最后两道口谕:毒死光绪,让溥仪继承皇位。
从小照顾溥仪的庶祖母得知这个“好消息”后,顿时晕倒在地。这倒不是因为高兴,而是老太太知道继位对于才两岁多的溥仪来讲,绝对算不上什么好事儿。
12月2日一早,登基大典开始,当时天儿特别冷,底下的群臣又拜个没完,坐在龙椅上的溥仪是玩命的哭。给他爹载沣急得,一个劲儿地哄:“别哭啦……快完事儿啦……”
果然,摄政王说中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隆裕太后赶快召见“擎天白玉柱”袁世凯。那次见面,溥仪也在。他不太理解下面跪着的那个胖老头说的啥。反正,一个多月后,大清就亡了。
不过,这对溥仪没啥影响,因为北洋政府不但保留了清皇室的很多特权,还提供了每年400万大洋的津贴。
溥仪从懂事开始,就记得身边是前呼后拥,连马桶都有太监给抱着,别管当不当皇帝,但当皇帝的感觉倒是妥妥的。
1917年,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带着一个留大辫子的黑胖子前来觐见,11岁的溥仪没太当事,唯一的印象就是觉得这胖子如果没胡子,倒是挺像做饭的太监。
可他没想到半个月后的,这胖子帮他复辟了!
没错,此人就是张勋。一时间,北京城里卖假辫子的商贩大赚了一笔。不过,也有人说宣统发的“上谕”过不了几天,就该成古董了。
结果,溥仪的命运又被说中了。
张勋被打跑之后,溥仪是放声大哭,虽然他还是个少年,但已经体会到当皇帝的滋味,也明白了该怎么配合“忠臣”们,来当好皇帝。而且吧,他觉得当皇帝,挺上瘾。
1924年11月5日,在冯玉祥的“劝谏”下,18岁的溥仪不得不从紫禁城搬到了天津暂住。当时,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手里没枪杆子,实在是不好复辟。
在天津时,溥仪开始联络各路豪杰,可因为北伐战争,老军阀们死的死,逃的逃,党寓公的当寓公,都指望不上了。更要命的是,国民党的孙殿英在1928年还把大清祖宗的坟给刨了。
这让溥仪大受刺激,立刻找蒋介石要个说法儿,可蒋介石没理他。更有传言,孙殿英把慈禧嘴里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
简直是奇耻大辱!溥仪是怒不可遏,立誓复仇。这事儿也为他日后和日本人勾结埋下了伏笔。
“9·18”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而溥仪却认为这不是件坏事,反而觉得大清有救了。因为在他的心里,国家的概念就是大清,自己的责任就是复辟。
1931年底,日本人把溥仪从天津弄到了东北,当了伪满洲国的伪皇帝。
别说,溥仪的老爹,就是说“快完事儿了”的载沣在民族大义面前倒是不含糊,不但没去长春当太上皇,还把溥仪给骂了一顿。
不过,没过多久,溥仪发现自己就是个傀儡,再通俗点,自己就是日本人的“橡皮图章”。但毕竟也是个皇帝,所以,溥仪也就忍了。其间,他对德意日“轴心”还抱过一丝幻想,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时,他COSPLAY希特勒的那一幕。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轴心”会崩得那么快。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8月15日,鬼子投降。两天后,溥仪第三次“退位”。然后,他在苏联过了5年的悠闲日子。苏联对溥仪挺优待,让他和几个亲信住在一座疗养院里,身边的人还像过去那样伺候溥仪。
可在1950年7月,溥仪没法再闲云野鹤了,因为苏联要把他和其他战犯遣送回新中国。
闻讯之后,溥仪是惶惶不可终日, 每天都在嘀咕:我不会也要跟末代沙皇一样,被枪毙吧?
献宝
1950年7月30日上午,苏联方面正式宣布把在押的所有伪满战犯遣返回新中国。
为了安全起见,押送这堆战犯的火车,把全部窗户都糊死。一路上,溥仪是高度紧张,精神恍惚,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在车厢里来回溜达,看见谁,他都给人家磕头。
经过了一天一夜,战犯火车抵达我国的绥芬河。
开始时,溥仪和其他战犯一起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那时候,溥仪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哪天一大早,自己就会被拉走枪毙。可左等右等,自己也没事。
而且,管理所对他还有特别优待。按规定,同一牢房的战犯不能互相交谈,但溥仪是例外,他每天能在院子里散步时,和家人聊聊天。
随着志愿军入朝,战犯们被转移到哈尔滨的道里监狱关押。这时候,溥仪意识到自己死不了了。他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肚子里了,同时,也对新中国的不杀之恩,感激涕零。
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时的一幕,他主动找到管教干部,献出了一件随身26年的宝物!
这件宝物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乾隆在晚年时最喜欢的由田黄玉制成的三链章,而且,这件宝物可谓是“宝中之宝”。
先说这田黄玉就不一般,号称“软宝石”,只有福州的寿山村的一条小溪旁边的一小块田地里能产,也就是说,这玉的产地连1平方公里都不到。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田黄玉的总产量都不到半吨。
自古,田黄玉就是皇家供品,尤其是从明朝开始,历代帝王对于田黄玉制品更是青睐有加。
乾隆当年在退休当了太上皇之后,便命顶级能工巧匠用一整块田黄玉,以镂空技艺,精心雕琢出这三链章。
其实,历代用田黄玉制成的印玺并非少见,那这三链章为何是“宝中之宝”呢?
主要是因为田黄玉的质地较软,加工难度极大,一个不留神,连接三个印玺的链子就可能出现断裂。而这三链章却是巧夺天工,浑然一体,完美无暇。
所以,乾隆虽然一辈子收藏了一大堆私人印章,但唯独对这件三链章是情有独钟。
乾隆驾崩之后,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把三链章视为镇宫之宝,溥仪也一样。
在被逼退位之后,溥仪卖了不少从故宫带出来的宝贝,可唯独把这三链章一直随身携带。
从1924年算起,到1950年,这件宝贝,他已经私藏了26年。
在见到溥仪捐献的这件宝物后,管教干部虽然不懂古玩,但看溥仪如此珍视,也能对三链章的价值猜出一二。
后来,这件三链章一直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溥仪为抗美援朝,也是做出了一份贡献。
而这次“献宝”也能反映出溥仪的心理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从那时起,他更加积极地接受改造。而党中央也同样给了他一个惊喜。
公民
1959年12月初,新中国特赦了第一批战犯。
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召开了战犯特赦大会。在现场,溥仪只是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他觉得自己根本没资格受到特赦。
可是,最高法代表宣布的第一位特赦犯人就是他。
在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溥仪是老泪纵横,他走上台,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用双手郑重其事地接过了特赦通知书。
在离开战犯管理所之前,心潮澎湃的溥仪还特意主动写了一封将永远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自己将为新中国奋斗到底的保证书。但管理所没有收,后来,溥仪一直保存着这份保证书。
考虑到他已经54岁,又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周总理亲自安排成为公民的溥仪到北京植物园当了一名园艺师。虽然这份工作很简单,但溥仪干得兢兢业业,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1961年初,国家又安排溥仪和其他6名特赦战犯成为了全国政协第一批文史研究专员。
当时正处“三年困难时期”,而溥仪的工资是100块,比国家17级干部还高。这出乎意料的安排让溥仪激动万分,在工作中,他经常工作到很晚。
和他一起工作的董益三就曾在日记里记录过溥仪在1963年的最后一天,还在精神饱满地工作,5点下班后,是自己在食堂吃完饭,才回家的。
在溥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组织上更是考虑到他的个人问题。1962年4月30日,溥仪和护士李淑贤在全国政协俱乐部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
后来,溥仪在一次接待外宾时,情不自禁地感叹自己是在和李淑贤结婚后,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他还曾满怀深情地告诉妻子,自己过去从来不知道爱是什么,直到遇到妻子,才明白世界上还有甜蜜二字。
1963年夏的一天,北京下了大雨,地面严重积水,公交车无法行驶。溥仪在下班后,顶着大雨接妻子,但没接到。回去的路上,他发现在妻子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下水道的盖子没了,因为积水太多,井口的位置不好辨认。
于是,他为了妻子的安全,一直站在井口边,直到看见李淑贤,
1967年10月17日,曾经的末代皇帝、后来的新中国公民~溥仪去世。他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的人民公墓。
李淑贤说:“溥仪过去就爱热闹,放在群众公墓,他就能和群众们一直在一起,很好。”
素材来源:
环球人物:末代皇帝溥仪,特赦第一人
澎湃:末代皇帝溥仪
环球在线:“我和叔叔溥仪的20年”
青年网:乾隆帝田黄三联玺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