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樊舒瑜 马玉姝

一校之长,一“校”之“长”;圆桌之上,思想之光;由圆生发,无穷无尽。

《校长圆桌派》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与淄博市教育局共同打造的一档讨论式栏目。栏目聚焦当下民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以校长及专家视角展开深度讨论,意在给社会带来更多启迪。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在此背景之下,“以体育人”被摆在了一个更为关键的位置。

因此,第五期《校长圆桌派》选取“以体育人”这一话题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落实这一理念。

本期栏目邀请到了淄博市周村区正阳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强,淄博市博山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国良以及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校长张凯,三位嘉宾围绕上述话题进行分享与讨论。

以下是《校长圆桌派》第五期实录(部分有删节):

主持人:请问李校长如何理解“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周村区正阳路小学是如何落实的?

李强:我是这样理解的,随着数字化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们面临两个“社会”:一个是虚拟社会,一个是现实社会,人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虚拟社会,孩子们户外玩耍机会减少了,而我们的孩子首先应该身心健康,这是我认为国家提出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原因。回到如何落实这个话题上,我们学校首先要保证体育课课时,其次学校有两个大课间,保证了孩子们每天至少运动一个小时,另外,课后服务方面,我们会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体育方面的项目,让孩子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去锻炼。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基本上能够保证孩子每天运动两个小时。

主持人:我们小学的体育时间可以保证,那么来到初中,随着学业负担开始逐渐加重,请问张校长,张店八中是如何保障“以体育人”有效落实的?

张凯:我们学校在保障孩子“健康第一”理念方面有以下几个落实途径:一方面是课程保障,学校实施“国家基础课程体育课”加“体育选项走班”再加“低年级阶段综合类的选修课”,从而构建起学生在体育学科方面发展的课程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是时间保障,我们从去年9月份开始,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每天两次阳光大课间,共70分钟。此外,通过课后延时服务开设一些体育类的服务课程,增加孩子们的运动时间。

在师资保障方面,张店八中现有24名体育教师。其中市级以上的优秀教练员和教学能手接近10人,同时不断加大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在场地保障方面,学校综合田径场现在达到了国家B级运动场地标准,也就是说可以承办省级以上的田径综合比赛。今年学校开始逐步推进地面游戏的开发,通过上述来保障“健康第一”理念的贯彻落实。

主持人:博山中学和在张店八中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那么请问博山中学是如何保障“以体育人”有效实施的?

赵国良: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我们也把体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首先,为了确保阳光大课间的深入实施,近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形成了“智慧化+专题化”模块的大课间设计,目前,学校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一天一小时的阳光大课间以及15分钟的小课间。此外,还有课后服务的体育社团活动,有效突破了每天两小时体育综合活动的时间。

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理念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是实现“人人爱运动”,学校将国家体育课程教材进行了有效归类,比如:传统体育类、田径类、球类等,共六大项,形成了55个模块的课程超市,可供学生去选择。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通过每一个项目的尝试,可以逐步喜欢上一至两项运动。

第二是“天天趣运动”,在课间中,准备活动基本上都是游戏类,简单易操作,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达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锻炼的目的。

第三是“时时能运动”,每天都让孩子时时刻刻能运动,学校购置了许多易操作的体育器械,像毽球、跳绳、沙包等,学生只要下课就可以接触到体育器械。

第四是“项项慧运动”,我们通过智能物联网、智能手环,通过对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有效监测,来实现教学设计和改进。

以上是我们为了保障“以体育人”的贯彻落实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主持人:通过三位校长的分享,我们看到近年来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体育锻炼的作用都在日益凸显,而我们上学的时候有一种现象是“被语数外挤压的体育”,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折射了怎么样的变化?请张校长分享一下。

张凯:我认为这实际上都是理念的差异,以前的教育理念,它可能更多是突出培养工厂性的适应人群,去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现在我们更加强调“让教育回归本真”,因为育人的本质是健康第一、生命第一,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循证医学界有一种说法:“一切问题的根源要从儿童说起。”那么,面对这种说法,请问赵校长,“五育融合”背景之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赵国良:循证教育理念最初是1996年剑桥大学的教授大卫·哈格里夫斯提出来的,他说“教育也要像医学一样,基于证据的判断,而不是主观判断”。

近几年,基于智能体育设备的运用,学校从2022年开始探索出“循证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以上教学模式下,我们会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出不同层次,比如有些学生喜欢运动,有个别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通过课前调查,将孩子进行分类,在课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就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在课后,通过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就能及时分析孩子这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从而调整教学思路。

主持人:赵校长谈论的“循证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打开了思路,今年1月份,在周村区正阳路小学,我们听到李校长分享的“让体育走进教育的正中央”,这体现了一个怎样的教育逻辑?请李校长分享一下。

李强:我认为现阶段而言,我们的体育被边缘化了,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家长,都对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要充分重视体育,因此我想发出倡议,让我们的社会都行动起来,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

主持人:理念先行,逻辑紧跟。在教育领域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子,就是系统性,请问张校长,咱们学校有没有制定过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

张凯:系统就是战略和纵深,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首先从顶层设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校的办学理念是“阳光教育,绿色发展”,基于此,学校就将体育工作定义为“阳光育生长,敏行当自强”,那么在文化理念基础之上,再来回看我们的体育工作,首先从制度保障层面,无论是学校教工手册、教师考核,还是学生手册、育人体系,都会涉及体育方面落地的内容。

保障措施方面,我们则从课程保障、师资保障再到时间保障、场地资源等方面来保障“以体育人”的落地,以此来纵深性推进。

主持人:系统化有效保证的情况下,还有一个话题就是“焦点性”,每年开学,我们都会刷到一些军训的热血视频,淄博也是红色热土,请问赵校长,咱们学校有没有把“以体育人”跟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具体是怎么实施的?

赵国良:我们学校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国防参与”四个国防教育核心素养,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分别是“全国英模进校园”“国旗文化进校园”“海洋海军进校园”“国防科技进校园”“国防实践进校园”,我们把体育与国防、德育相融合,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的落实。

在新生入校的军训期,我们融入军体拳、单兵训练科目、国防拉练、军事拉练等项目,特别是除了初一新生以外,学校高年级冬季还会进行每天三公里长跑比赛,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把国防教育、德育和体育都进行了有效融合,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内心都充满对红色教育的热爱。

主持人:期待博山中学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燃爆视频,我也是一名孩子的家长,也希望她拥有健康的体魄,但奈何她不感兴趣怎么办?周村区正阳路小学如何从兴趣启蒙入手,引导孩子热爱体育?请李校长跟我们分享一下。

李强:我觉得如果孩子不愿意锻炼,怎么想办法让他去锻炼,也是我们学校老师需要考虑的,我有时候在学校带着一些体重比较大的孩子进行锻炼,一开始,我喜欢去跑步,也让这些孩子去跑步,但这些孩子由于体重问题跑起步来也会比较吃力,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程出了问题,后来我们就学习了“飞盘课程”,通过这个课程让孩子们渐渐爱上了运动。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孩子特别在小学阶段应该把游戏融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在游戏当中让他受到教育,他的身心也能够更加健康。

主持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张店八中也是如此,请问张校长,你们是如何通过课程体系、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维度实现体育与其他"四育"的深度融合的?

张凯:为了让体育位居中央,我们学校形成了“11211”育人成长工作体系,第一个“1”是问学课堂,因为现在新课标素养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有质疑精神,通过打造问学课堂,让这种发问的能力渗透于每一节课当中;第二个“1”是动手实践,教育必须要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那就要通过实验操作、劳动教育课程,让孩子动起来;中间的“2”就是体育,位居中央,我们把孩子身心健康摆在居中的位置,对应的就是将体育学科和心理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实践;后面的两个“1”是美育和信息化素养能力培训,通过“11211”育人体系实现了“五育并举、五育互融”的一种效果。

主持人:张校长分享了“以体育人”的八中实践,我听说博山中学运用数字化的智能分析手段,推出“菜单式的运动处方”,请赵校长分享一下。

赵国良:去年寒假,学校21位体育老师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运动改造大脑》整本书的阅读。阅读之后我们进行了调研,发现好多学生在大课间锻炼中热情不是很高,于是我们把所有的运动项目进行了课程化的整合设置,学生从中可以进行选择,这种菜单式的运动处方也激发了他们的运动热情。

我们也对《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了验证,比如跳绳只要超过三分钟,孩子的脑电图反应就会特别活跃,在武术练习当中,我们进行了近八周有效监测,监测显示大脑四个镜像区都呈现了有效发展的态势,所以说这本书中很多理论都是可行的。

主持人: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以体育人”除了培养孩子的健康体魄之外,体育规则意识也同样重要,请问学校是如何把“以体育人”和德育结合起来的?请李校长分享一下。

李强:教育本质就是立德数人,所以说把德育融入体育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我们的体育往往偏向于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技能发展,德育往往被忽略了,我想这是我们课程改革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学校目前做了一些探索,学校有一个葵花讲堂,把体育运用到葵花讲堂当中,让孩子在讲堂上讲体育规则,讲体育的感受等等,让孩子锻炼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同时融入德育。

主持人: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该如何指导孩子,配合学校完成这项任务?

李强:家长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家长首先要重视体育,在家庭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业余时间带着孩子一起运动。另外在家里运动,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就够了,比如拿出15分钟去锻炼,但是这15分钟时间如何运动好,就需要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提前给予指导。

张凯: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就家长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课堂或者专家视频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在认知层面上重视体育。而在校内,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也很关键,我们今年重新启动了校园吉尼斯,比如说有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俯卧撑等等,3月19号,我们学校组织第一次的全校比武。那么我也要参加,参加的项目是一分钟俯卧撑,在学生的见证下,我们一起比一分钟,现在走在校园里,孩子们见了我第一句话就是“校长你能做多少个”,都在跃跃欲试,准备3月19号打败我。(时间过了)学校和家庭应该“两条腿”走路,互为补充,共同助力体育运动的开展,这是我的想法。

赵国良: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我们把学校的足球联赛、篮球联赛进行了普及,比如进行校园足球联赛的时候,有男生队伍,还有女生队伍,而不上场的同学则通过参与班级班徽设计大赛、班级的拉啦队、制作手抄报等形式一块参与进来,每场比赛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这个仪式要给家长发邀请函,让家长来共同来参与,在上场比赛的时候,家长们有当军师的,有给学生做后勤保障的,整个比赛带动了全班人员以及家庭的积极参与。

今年的寒假,为了带动家校社共育,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学校设置了微运动比赛,通过每天进行运动打卡的形式来带动家长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这是我们做的一些尝试。

李强:我们学校在家校社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一方面是通过让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一些比赛活动,助推家长从理念上转变,逐步开始重视体育。另一方面,学校开发了50多个游戏供孩子和家长选择,家长和孩子通过学习可以在家庭当中玩,这样也营造了一个家庭运动的良好氛围。

张凯:我这里有一个思考,是受到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刘君校长讲座的启发,他说过一句话很触动我,他说:“学校如果没有师资怎么做呢?那就要把所有的老师都变成‘以体育人’的师资”。为此,今后我们学校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任课老师,都要执行“以体育人 一起上场”的理念,比如今年的校园吉尼斯,我们全校的老师都要参与,一起上场。此外,这个学期初学校每个办公室配了3个“1”,分别是:一副板羽、一根跳绳、一支毽子,让老师们也能动起来,老师们动起来对孩子也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主持人:谢谢三位校长的分享,那站在2025年这个特殊节点上,请问咱们三位关于“以体育人”方面,有什么下一步打算?

赵国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针对体育提出了很多明确要求,为了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对我们学校而言,怎么能够把课程创新、教学创新、理念创新落实好,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能够积极参与到运动当中,这是2025年我们准备努力突破的事情。

李强: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一方面是在课堂上如何改革,让孩子喜欢体育课,让更多孩子找到他的兴趣点。另外,高效课间操也是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再就是我们的课程研发和运动会,怎么改革赛事、改革赛程,让更多孩子去参加,这是我们应该要突破的。

张凯:之前在“以体育人”工作方面,推学生为主体讲的比较多,老师和家长的引领示范偏弱一点,那么,在今年我们要唤醒老师、唤醒家长,托举着孩子一起运动。家长方面,依托淄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协会和“爱自然生命力”家庭教育协会,以及苏州大学给我们开发的亲子运动系列课程,来共同推动“以体育人”的开展。此外,进行体育场地方面的升级和改造,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些做法。

主持人:我们常说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如今淄博各学校已经纷纷行动起来,这把体育教育之火也开始点燃孩子们的运动热情,我们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体育新风尚能吹遍更多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