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7辑)
杨宜音 主编
谭旭运 韦庆旺 特约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ISBN 978-7-5228-4874-7
(点击封面跳转至购书页面)
内容简介
社会变迁心理研究既关注社会与文化心理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又注重考察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态度与行为。揭示社会变迁与变迁认知两个方面的规律及两者如何相互建构,是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议题。
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在上一辑基础上,继续以“社会变迁与变迁认知”为主题,收录的文章不仅描述和分析了不同群体在国家认同、民众现代性、文化自信、孝道观念、内卷感知、慈善意愿、社会信任、奥运参与、社会焦虑等方面的心理与行为变迁,而且考察了中国人如何认知和应对社会变迁及其对变迁适应的影响。这些文章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我国学者在这一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
主编简介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年)。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
谭旭运,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编委。研究方向为转型期社会心态、廉洁心态、共同富裕、共同体理念的社会心理机制和路径等。
韦庆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和管理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研究方向为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包括权利与社会阶层、中庸心理、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等。
目录
现代化目标下社会变迁过程与社会心理演变的互动 谭旭运 韦庆旺 王清源
民众现代性的社会变迁(1994~2021) 孔文豪 吴林思 丁太平 景怀斌
新时代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与世代差异研究 刘洋洋
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文化包容度的中介作用 董俊莹 李永雪 毕重增
社会经济变迁中的孝道观念、实践和焦虑及其代际差异 李启明 尹欣 高雪梅
人-城价值匹配对居住流动的影响:内卷感知的调节作用 陈满琪 张岚清
变迁时代民众慈善意愿特征及宏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刘娅萱 谭旭运 王清源 刘佳音 王一楠
互联网使用在中国民众社会信任变迁中的作用——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的分析 闫玉荣 宋霞刚
北京民众的奥运关注和参与:北京“双奥”对比研究 应小萍 彭雨婷
社会转型期新生代群体的“搭子”社交研究——以Z世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张曙光 丛铭 赵梦阁 严禾佳
中国大学生自我控制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苗瑞凯 张舒 李卓洋
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变迁的横断历史meta分析 高佳鑫 金童林 乌云特娜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许烺光心理与文化思想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智慧心理学)专辑征稿启事
投稿指引
内容摘要
01
现代化目标下社会变迁过程与社会心理演变的互动
作者:谭旭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韦庆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清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社会心理演变既是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心理反映,也是影响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心理演变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国家和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公平正义观与公益慈善行为、人际互动与个体心理特征等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持续影响着不同阶段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社会生态心理学、生命历程理论、文化历史多元建构理论、社会心态范式、社会变迁感知理论、系统合理化理论等从不同侧面解释了社会变迁与社会心理演变的双向互动机制。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心理;现代化;互动影响
02
民众现代性的社会变迁(1994~2021)
作者:孔文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林思,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丁太平,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景怀斌,浙大城市学院城市数据治理科教创新综合体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摘要:人的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社会运作模式相对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解释现代化的“人的方面”。曾有这样的主张——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性(化),中国人的现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本文根据跨度27年的“文化观念与国家治理”3期调查数据,用HAPC探析中国民众现代性变迁,发现:在年龄效应上,民众的现代性随年龄呈现倒U形变化;在时期效应上,民众的现代性在1994年、2014年、2021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变化趋势;在世代效应上,不同世代的成长环境对人的现代性构建有深远影响,民众的现代性分别在改革开放出生的世代前后呈现两次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W形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展现了中国现代性独特的变迁规律。
关键词:人的现代性;社会变迁;年龄-时期-世代分析
03
新时代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与世代差异研究
作者:刘洋洋,山东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通讯作者。
摘要:国家认同决定着国家的合法性基础,高度的国家认同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本文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调查数据,利用APCI模型对新时代以来民众国家认同年龄、时期的变迁趋势以及世代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整体上处于较高位置,并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一,国家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第二,2013~2015年,国家认同略有降低,但随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第三,国家认同存在世代差异,其中1950~1951年、1962~1963年以及1998~2001年世代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而1958~1959年、1972~1973年以及1988~1989年世代的国家认同则低于其他世代组;第四,不同世代的国家认同变化轨迹显著分化,其中“85后”、“90后”和“95后”部分世代组的国家认同显著上升。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对国家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认同;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世代差异;APC-I模型
04
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文化包容度的中介作用
作者:董俊莹,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李永雪,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毕重增,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在社会变迁范畴中有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也反映为主观的认知和评价。本文采用两个研究探讨文化包容度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文化自信的作用路径。研究1发现感知经济社会发展正向预测个体的文化自信,感知文化包容度具有中介作用。研究2在概念水平上拓展了研究1,发现文化包容度变迁感知也是感知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自信作用的中介因素。两个研究的结果说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感知转化为文化自信是以包容性文化观念及其变迁为桥梁的。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供了启发。
关键词:感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自信;感知文化包容度;文化包容度变迁感知;社会变迁知觉
05
社会经济变迁中的孝道观念、实践和焦虑及其代际差异
作者:李启明,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尹欣,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雪梅,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教授、主任,通讯作者。
摘要:在社会变迁视域下,本研究结合代际社会学研究视角,调查了第一代(1949~1965年出生)、第二代(1966~1979年出生)和第三代(1980~2000年出生)的2038名被试者,考察社会变迁中不同代际的孝道观念、实践和焦虑及其影响因素。以社会变迁知觉理论为基础,编制了感知经济社会发展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都正向预测权威性孝道、互惠性孝道和孝道实践,并负向预测孝道能力焦虑。不同代际模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如仅第一代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能预测孝道实践和孝道能力焦虑,以及仅第三代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正向预测孝道实践。此外,第二代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的预测系数都明显低于第三代。在所有模型中,各变量对孝道实践解释率差异不明显,但对孝道能力焦虑解释率在第二代里较低。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孝道,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社会变迁;孝道;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代际差异
06
人-城价值匹配对居住流动的影响:内卷感知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满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张岚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内卷是伴随社会变迁或者文化形态转变而出现的,易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在县域系统这种社会文化氛围表现为城市精神。本文以晋江为县域典型代表,探讨城市精神会吸引具有何种价值取向的人口流入,它又如何受流动人口内卷感知的影响,三者如何互相形塑并对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影响,在这一影响过程中流动人口的预期起何作用。研究发现,城市精神在流动人口的奋斗信念与居留意愿中起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内卷感知的调节,流动人口的收入预期对其内卷感知程度起进一步调节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城市精神是人与城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会,内卷感知在人-城价值匹配中起着滤镜作用,可通过预期的认知调节内卷感知,而居住流动逐渐成为受价值观念驱动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居住流动;内卷感知;城市精神
07
变迁时代民众慈善意愿特征及宏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娅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谭旭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变迁与社会心态、共同富裕与慈善心理,通讯作者;王清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佳音,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一楠,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至今,在思想观念、具体内容、参与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进入新时代后,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民众慈善观念和行为意愿更呈现新的特点。本文使用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新时代民众慈善意愿的具体特点,并探讨了宏观因素和个体因素对于不同类型慈善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个体因素方面,民众整体对于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等现代慈善类型的偏好程度,已经高于扶危济困或场馆建设等在既往中占据主流的慈善类型,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人群慈善意愿水平越高,但月收入对慈善意愿的影响较弱;在宏观因素方面,传统经济指标GDP的增长可以促进居民在帮扶弱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慈善意愿,而综合现代化水平越高,越发达城市的居民,其对科技文化等现代慈善的支持意愿越强。基于此,未来可以进一步更新慈善理念,畅通民众慈善参与渠道,逐步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慈善文化氛围,促进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关键词:慈善意愿;慈善事业变迁;全民慈善
08
互联网使用在中国民众社会信任变迁中的作用——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的分析
作者:闫玉荣,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员;宋霞刚,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讲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摘要: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八期数据组成的混合截面数据,利用分层APC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中国民众社会信任变迁中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水平具有消极影响,而且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中,教育能够缓冲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的抑制作用。民众社会信任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民众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的消极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信任经历了V形的变化趋势,但随时期推移,互联网使用产生的影响没有明显变化。1980~1984年出生的民众社会信任水平处于低谷,“65前”世代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水平呈显著负相关;“70后”“80后”世代的互联网使用对其社会信任没有显著影响;出生世代在1995年以后的民众,互联网使用正向影响其社会信任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社会信任;年龄-时期-世代分析
09
北京民众的奥运关注和参与:北京“双奥”对比研究
作者:应小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与行为实验室副研究员,通讯作者;彭雨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研究基于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实施的两次北京民众奥运调查数据,分析对比了民众对北京“双奥”的关注和参与状况及变化,重点探讨了在“逆全球化”和“个人主义化”趋势和背景下,民众关注奥运的国际视野(如扩大国际影响)相对于国家视野(如办好自己国家的事)、集体视野相对于个人视野在“双奥”中的变化,以及年龄世代在其中的作用,以考察社会变迁在民众奥运心态上的反映。结果发现,相比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民众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国际影响预期显著降低,且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国家层面动机增强,揭示了“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视野的淡化;民众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个人动机较之2008年北京奥运会显著增加,且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关注国家影响大于关注个人影响的“集体强势效应”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消失,提示了个人主义化和集体主义的式微。但也发现,民众在奥运关注和参与中的国际视野与国家视野、集体视野与个人视野之间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是发生着同步的变化,例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与奥运的国家层面动机和个人层面动机同步增加。提示我们国际视野与国家视野、集体视野与个人视野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彼此兼容,这为建构“美美与共”的共存共享心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来自社会心态变迁方面的证据。
关键词:北京“双奥”;民众关注;民众参与;社会心态
10
社会转型期新生代群体的“搭子”社交研究——以Z世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作者:张曙光,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山西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丛铭、赵梦阁,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严禾佳,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
摘要:本研究以Z世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当前社会转型期新生代群体的“搭子”社交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社会碎片化、社会个体化及关系流动性,共同构成“搭子”社交的发生脉络;(2)作为内在本体因素,深层社会动机及基本信念与社会互动倾向对“搭子”社交的发生分别起到动力与调节作用;(3)“搭子”社交的主导心态可以分为自力随遇型与互搭索寻型两种;(4)“搭子”社交的核心决策因主导心态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5)“搭子”社交大致可以分为享乐型、确证型及成就型三种类型;(6)“搭子”社交助推了自我边界清晰化、能动性高涨化及自我饱和化,加深了信息茧房化,加剧了社会液态化。
关键词:社会转型;新生代群体;“搭子”社交;社会碎片化;社会液态化
11
中国大学生自我控制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作者:苗瑞凯,石家庄铁道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张舒,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李卓洋,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自我控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素质,探究其动态变化趋势及成因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对2012年至2021年(数据收集年代)间134篇使用自我控制量表测量我国大学生(共104424名)自我控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12年至2021年间,大学生自我控制总分、冲动控制以及专注工作维度得分均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健康习惯、抵制诱惑、节制娱乐维度得分与年代相关不显著。此外,经济条件、教育状况和就业情况三个方面的5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自我控制得分的变化。综上所述,2012年至2021年间,我国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经济、教育及就业方面的变化能较好地解释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上升。
关键词:自我控制;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变迁
12
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变迁的横断历史meta分析
作者:高佳鑫,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金童林,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而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尚不明朗,且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变化是否存在人口学差异也一直未达成共识。因此,为深刻把握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动态变化、明确其人口学差异,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meta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文献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结果显示,近20年来,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逐步上升,且存在人口学差异,女生高于男生。此外,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移动互联网使用人数和社交软件用户数的上升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上升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强调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上升趋势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呼吁在应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时应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横断历史meta分析
集刊 | 《公益(第2辑)》
集刊 | 《魁阁学刊(2024年第2辑/总第11辑)》
集刊 | 《关中农村研究(第七辑)》
策划:dmz
编辑:dmz
审核:myx
封面:Photo by Ramazan Avcıoğlu on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