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黄宗智的成名之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本书是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书中基于大量史料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对书中使用的史料来源、分析概念、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处理以及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开启对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进而由华北乡村进入中国历史。
中文版序
文 | 黄宗智
本书使用的史料,主要出自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尤以日本满铁研究人员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为主。作为一个侵略国发起的研究,满铁的调查,肯定有其局限性。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其引起的史学问题,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行详细讨论。
作者十年来详细阅读这些资料,把它们和中西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做的调查加以比较,进行校对,又于1980年访问了其中的两个村庄,通过实地的调查,来核对、补充这些资料。
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满铁资料不失为用现代经济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的一组数量最大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资料。它们的质量甚至可能高于20世纪前半期世界任何其他小农社会的有关资料。
此外,1979至1980年间,此书英文初稿写成之后,作者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接待,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代的刑部档案和宝坻县的户房档案。作者试图把满铁资料所显示的一些20世纪的社会经济变化趋势追溯到清代前期,而对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的演变型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本书在分析概念上,同时得助于农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三大学术传统,即革命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历史研究,西方“形式主义经济学”和“实体主义”(本书对它们的称谓,见第一章)的学术著作,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和实体主义的研究成果。
在联系史实和概念的研究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循着从史实到概念再回到史实的程序进行研究,避免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为模式而模式的作风,和国内“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论带史的倾向。本书试图从最基本的史实中去寻找最重要的概念,然后再不断地回到史料中去验证,提炼自己的假设。
国内和国外的学术著作,对于如何处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不同的习惯。在国内,应用他人研究成果时,一般只要求引述原始资料。此外,在与他人商榷时,避免直接指名道姓地提意见。国外则不然:学术著作的第一个要求,是总结前人的成果,划清他人与自己的贡献。与人商榷时,要求注明作者和书名,以便查对。
作者觉得在这方面,国外的习惯是可取的,因为它体现了要求学术通过一代代的积累而不断前进的科学精神。本书采用了西方的这种习惯,而以相当的篇幅总结过去中、日以及西方各家学派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商榷。
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国内外一些学术界的朋友慷慨帮助——都已在正文有关部分一一注明。作者受惠于李文治和刘永成两位先生尤多。此外,1982至1983年间,美国不同学科的二十二位同行,以及中山大学的叶显恩先生,对此书的初稿和第二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华书局李侃先生,热诚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使拙作得以在国内出版,十分感谢。
写译此书过程中,首尾两章,特殊概念颇多,由我自拟初稿,其余各章都由我的研究生叶汉明女士先译成初稿,然后经我自己逐段修改。叶女士自己关于山东潍县近百年农村社会经济演变的博士论文,1985年底即可完成。她协助我翻译中间各章,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书最后定稿之前,承蒙刘永成和赫治清两位先生慷慨为拙稿做文字上的修饰,不胜感激。作者长年在国外工作,平日写作全用英语。这次等于用左手书写此稿,加之原稿是用英文写的,又用了一些特殊的概念,书中难免有不少半西半中的词句和段落,还望国内读者鉴谅。我花了近一年的工夫写改此书的中文稿,目的是要为沟通中外学术交流尽本人微薄之力。
我坚信海内外的学术若能真诚交流,相互促进,必定会使我们对中外历史及其包含的真理,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谨以此与国内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