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人爱饮茶,爱作诗,爱研究生活,爱感受真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茶文化和诗文化这两大文化分支正在逐渐结合,并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茶诗。
把茶叶当作诗歌创作的主角,把饮茶当成诗歌描绘的常见场景,茶诗的创作反映出,茶文化已经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对比历朝历代,我们能发现,宋代是茶诗创作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间段,与茶文化相关的诗词作品多达800余首,诗人的创作内容从茶叶种植到茶叶生产,再到茶叶制作,再到泡茶饮茶,可谓是面面俱到。
宋代的茶诗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朝文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精神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文人有着怎样的心境转变?宋代茶诗文化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得闲饮茶,创作诗词
迄今为止,历史学界尚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茶是从什么时候进入人们生活。
我们只知道,中华文明从诞生那天起,似乎就与茶文化密切相关。
茶叶种植一直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茶叶技术研究,茶叶采摘技巧,茶叶的烹制方式,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在早期奴隶主贵族社会和封建时代,茶叶一直是上层阶级的专属。
底层茶农将茶叶采摘完毕,并经过简单加工,以纳税的方式将茶叶上报于官府,再由官府统一汇总至中央。
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来自全国各地且各具特色的茶叶,并能在饮茶过程中得到文化趣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叶种植越发普遍,茶叶技术也广泛普及,茶产量越来越高,它也不再成为贵族阶级的特供,而是走进了百姓之家。
当然在阶级社会,人可以被分为三六九等,茶叶自然也能被划分等级。
底层百姓即使得到了饮茶的资格,他们的茶叶质量也完全不能和上流社会相比。
到了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茶叶也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商品之一,人们购买力快速提升,生活水平提高,买茶喝茶也成为常见的社交活动。
之所以会用社交两个字解释,那是因为在宋朝社会中,茶水逐渐取代了酒水的地位,成为文人墨客私下交往时最常见的饮品。
三两好友,各怀心事,共坐一堂,细品茶水,抒发情感,畅聊真心,好不快意。
在茶文化越发普及的同时,茶叶的地位也在快速提升。
这一点,和统治阶级的倡导有很大关系。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皇帝宋徽宗,他是一位茶文化的痴迷爱好者,其实不仅仅是茶文化,任何与文化及文学相关的东西,他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极其擅长钻研。
他认为,古时人们心思粗鄙,所以未能及时体悟茶之乐趣,把茶和普通的饮用之物混为一谈,那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在他心中,茶是纯粹的文人象征,是高级文化境界的体现。
普通的案几之上,已经摆不下宋徽宗心目中的理想茶饮,他把茶饮放到了祭祀的高度,并且在实际祭祀活动中以茶水代替酒水的位置。
古代社会没有偶像,没有明星,统治阶级就是影响力最大的风向标。
当众人意识到宋徽宗作为统治者,对茶文化展现出极大的兴趣时,整个社会便掀起了一股茶文化的创作和研究高潮。
数量极大、影响力极深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对茶文化的研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与此同时,他们的心态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过去的文人群体被赋予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所以他们在考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往往会以后者为先,有时会放弃对个体自由的诉求与表达。
古人总是认为,人是群居动物,所以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属性,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人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动物,有了自我意识,便有了对自我的追求。
宋朝时期的文人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能有更多的空间考虑内心的表达,考虑个人理想和境界。在他们看来,政治生活中,个人个性无法被充分发挥,那么在文学创作时,他们便能毫无保留地倾诉内心的情感。
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我感受,并且在诗词作品中将感受完整复刻,淋漓尽致地抒发胸臆。
这一时期的儒家文化正在逐渐向心学所转变,心外无物,心外无我,我即是我,我是本心,本性代表着我的世界。
用“我”代替“我们”,这意味着文人群体的个人主义意识和人文主义思潮在不断增强。
佛学文化的传播,也对士大夫创作茶诗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茶文化中有一个特殊的种类,那就是禅茶,之所以将之称为禅,当然是因为它与佛学文化密切相关。
寺庙当中的和尚,热衷于饮茶,也热衷于以茶会友。
他们并不是头脑空空的佛门教徒,他们有思想,有境界,有精神力量。若论文学创作,他们丝毫不比红尘之中的文人墨客逊色。
与志同道合之人交谈,这是他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方式,带着苦修的心性游遍天下大好河山,这是他们自我修行的重要途径。
他们在一次次修炼中达到逻辑的自洽和自我的和解,也达到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目的。
茶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茶诗是他们精神的外在表达,茶文化是他们智慧的凝聚和体现。
受到佛教中人的影响,其他文人墨客也多多少少带着佛性修行,除了茶诗之外,他们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佛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也随处可见。
宋朝文人关注自我表达,关注内心世界,关注文人群体的整体境界提升,以之为核心的宋朝文化精神,也在茶诗之中凝聚和升腾。
得闲饮茶,创作二三诗词,聊表心中快意,此乃幸甚至哉之事。
大俗大雅,隐士文化
从饮食文化中,我们能看出唐朝末年茶文化和宋朝时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转变。
唐朝中后期茶,更像是隐居之人在无可奈何的社会环境中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们怀才不遇,不愿为统治阶级服务,更不愿意在官僚体系中趋炎附势,迷失本心。
他们的一生都在出人头地和坚持原则二者之间拉扯,内心不断消耗,自我折磨,能量也在消耗中消失。
比如卢仝,他拥有极其优越的才华和非常出色的政治能力,还不到弱冠,他的名声就天下皆知。
可是他在游历社会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无法被根治的黑暗现象,他看到了朝廷在许多大事上的无能为力,看到了民不聊生,看到了民族矛盾。
若是连集合了天下权力的中央朝廷都无法拯救这一乱象,无法拯救民众的生活,那谁能充当这一角色呢?光靠他一个空有头衔,没有实权的文人,这个社会就能变好吗?
他认为完全不能,他内心的悲观主义色彩也在这一刻展露无遗,正是因为看透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内心也变得极为通透,他才更能明白人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无能为力。
所以他选择归隐山林,将此心此情寄托于山水之间,不再过问世间琐事。
统治阶级两次派专员来邀请他出山,进入官僚体系,为国家政治工作效力,可他都果断拒绝。
每一次朝廷客人到来,他都会倒上一杯苦涩的茶水,邀请对方与自己共同品鉴。
这茶是山野之间的野茶,虽然苦涩,但却别有一番风味,可是那些被红尘琐事包裹着的俗人,根本无法体会这番风味。
他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更不想亲手撕下内心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山野之中的茶,泡茶的清泉,鸟语花香的环境,是他对现实世界的缝补,更是他对自我内心的缝补。
可以看出,在唐代晚期,茶文化更像是安慰剂。
到了宋朝,文人没有那么拉扯,也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自豪,在文化世界中极为常见的茶文化,也成为了文人的精神食粮,而不再是遮羞布。
他们就算隐居山林,也能自得其乐。他们认为这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不是对世俗的妥协,而是自由追求生活方式的体现。
有的人渴望将满身才华发挥到治国平天下的事务当中,而有的人则渴望自我珍惜,纵情山水,拥抱自然。
这两种方式不能说谁优谁劣,只能说个人选择不同,更追求自由,更关注内心的宋朝文人,也不会因为现实的压力而妥协。
他们在山林之中饮茶,在天地之间创作茶诗,与大自然和万千生灵以诗会友,其间的趣味不仅妙不可言,而且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时期的文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极为富足。哪怕生活穷苦,哪怕不得统治阶级重视,他们也能从内心的声音中听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爱世界的前提是爱自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宋朝的士大夫和文人体会到了这一真理,并且用茶诗将真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中国文化,名扬海外
我国的茶文化和茶诗,不仅影响着文人群体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也影响着国外民众的生活方式。
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和中原的文化交流程度逐渐加深,我们的茶文化就直接影响着日本人对于茶道的感悟。
今时今日,日本展现出的茶道文化,80%以上的灵感都来源于中国古代茶文化。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拉近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距离,也让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感受其他国家的温度。
他们虽然不像中国人那样热衷于饮茶,更没有中国文人的底蕴创作茶诗,但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完全相通。
尽管他们无法辨认汉字,他们也能从茶诗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文人创作作品之时的内心变化。
属于精神世界的力量,就在这样无可言表的默契中传递着。属于中国的文化大国风范,令世界竞折腰。
结语:
茶与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载体,却又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茶成为诗的主角,诗成为茶的承载,宋朝茶诗篇幅之多,内容之深,叫人叹为观止。
这也反映出宋朝时期的文人注重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也能沉浸式地感受文化氛围对自己的包裹。
参考资料:
《茶经》
《宋朝茶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