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听过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上讲的一段话:

大家都在等车,未上车之前,大家都希望机会均等,不要尽早关门,也让我能够挤上去;一旦上了车,看见门口挤的人,想法就不一样了,车门早一点关,车早一点开,我早一点到。一个人在站上和在车上,他的想法不一样,这说明什么呢,车上、车下,两种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两种不同的思想。

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都只会顾着自己的利益,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发表观点。



最近两天长沙中考新政,发布了一则比较引起热点的新闻。内容是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可以享受中考优待,单列招生。

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为了不占用其他学生的升高中的机会,所以单列招生,但是在网上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大家争论的要点主要在于教育公平,而且还有人说拿着大家共同享有的权利,当做礼物去送给别人,这在很多人看来不能接受。

但是,我们结合王立群的一段话,有理由认为:之所以反对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优待,是因为自己不是高层次人才。

化用王立群的那一段话,如果这些反对声发出者有朝一日也进入到高层次人才的行列,大概率是不会反对这一政策的。

当然这样的说服力还不够,但是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

比如说重点小学划片招生,不是说所有的儿童都拥有同等的就近入学的权利吗?为什么还需要有学区房的存在?把学区房就变成那个高层的人才,这样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之前独生子女加分,之前少数民族加分等等,其实也都是为了照顾那些特殊的群体,起到政策积极导向的作用。

还有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就是国家发布的专项招生计划,甚至北大清华每年都会拿出单独的名额来面对欠发达地区来进行招生。我所在的县中,几乎每年都有依靠这项专项计划进入到北大清华就读的学生,但如果按照正常考试,他们是考不上的。

那么,这一政策是不是也违背了其他大多数人的公平竞争的权利,甚至影响了高考录取的公平?



所以对于这一政策,我们要客观的来看待,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吸引人才,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心全意致力于长沙这个城市的未来发展。

从长远来看,用这一政策来吸引人才,城市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回报率是相当高的,即便是发出反对声的这些人,他们同时也是受益者。

所以现在形势非常明朗,这项政策的发布,它不过是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变体。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获得这样的待遇,那就不如让自己也变成高层次人才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