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个拥有着无尽的才情与美丽的女子,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年初,林徽因中年时期。

照片中林徽因已经褪去了青春时期的娇艳,但取而代之是一种沉稳优雅的气质,她五官清秀,身姿窈窕,风采依旧,从她的眉眼间可以看出智慧与才情,整个人透露着温婉大气,而此时的林徽因却已经是疾病缠身。



林徽因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场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12岁时,由于父亲在北洋政府任职,他们举家由上海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朋友徐志摩,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她还经常参加由徐志摩,胡适等人创办的新月社的活动。

这年10月,本来是留学读经济的徐志摩却对文学发生兴趣,辍学到处游览,他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却因此邂逅了美若天仙的少女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开始了几乎疯狂的追求。

他经常来到林家公寓喝茶,聊天,还每天给林徽因写信,纸上堆满让一个16岁少女脸红心跳的句子:“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时吧。”



但此时24岁的徐志摩比林徽因大8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妻子张幼仪与孩子们当时就在伦敦,林徽因得知此事后,也被折磨得辗转难免,但她始终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态度。

在长辈的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相爱,梁启超对长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了未来儿媳的人选,并在林徽因丧父后视她一如亲女,在梁思成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两家便安排二人一起去赴美深造。

梁思成晚年也承认,自己最初选择学习建筑,只是为了林徽因,他曾与朋友打趣说:“人家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我觉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的确,林徽因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少女时代起,她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同时翻译西方文学,创作剧本,发表小说,而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是一生无尽的守候。

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赴美学习建筑学,由于当时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学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仍选修建筑系的可成,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天,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她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二人结婚,8月,夫妇二人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走过了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正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可,从此开始加以保护。

而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在此之后的数年中,她又多次深入晋冀鲁豫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诸多论文。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徽因夫妇带着母亲和一双儿女,几只皮箱,两个铺盖卷儿,辗转“大后方”西南各地,先后在长沙,昆明和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四川省南溪县李庄居住,并在这里住了六年时间。

在这六年间,艰苦的生活,阴冷的气候,让林徽因的旧病发作,眼窝深陷,面色苍白,几个月林徽因就消瘦无比。



林徽因夫妇相濡以沫,在艰难的环境中互相搀扶,建国后,林徽因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梁思成成为该系主任,林徽因还参与设计了国徽,承担了设计碑座饰纹和花圈浮雕的任务。

尽管她此时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但她坚持设计绘画,1953年完成景泰蓝抢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下来了,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严重。

1955年,林徽因进入弥留状态,肺部感染蔓延着她的全身,直到1955年4月1日,旷世奇才林徽因终于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她51年传奇的生命旅程,梁思成亲自为爱妻设计了朴实简洁的墓体。

林徽因去世后,1962年,梁思成与清华大学建筑学毕业的林洙女士结婚,林洙在写完《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这部回忆录,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可以说,林徽因是我见过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