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操作的摆盘覆土机。


摆盘覆土机工作中。 徐磊 万瑶君摄

□徐磊 万瑶君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这几年备耕真的越来越轻松了,早先我们一群人都紧赶慢赶,现在两三个人还不慌不忙,而这离不开农业环节的逐步科技化、数字化……”近年来,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推进以“数据采集、自主管理”的新型设施逐步替代传统农业重要环节,实现了在备耕阶段的“数控催芽”与“智慧育秧”,让各类改变原本作业形态的新型设备真正为种植户“省了劲”“减了负”。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水稻前期的“催”与“育”决定了后期的产量与品质。但是在早些年,浸种催芽对于种植户而言还是件“难事”,甚至很多地块的产量就“折”在了这道步骤上。

“之前我们都是自己在家催芽,忙叨人不说,这芽种质量还不能得到保障,后续种植产量也是‘全凭运气’……”种植户张辉有着30余年的水稻种植经验,回想起早些年自己白天黑夜守在催芽箱旁看种子的“苦日子”,他仍然印象深刻。

但他的话锋一转又满脸笑意:“现在就轻松了,只需要报名订购,浸种催芽全程不用我管了。虽然我们不懂这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还有计算机的数字分析都是啥意思,但单凭芽种后续育苗的健壮度与抗病性,就比我们‘眼看’‘手摸’的经验强多了。”

种植户对于数控催芽技术的认可,源于这两年分公司全面总结往年经验,持续对数字化水稻浸种催芽设备进行优化与升级带来的实效。“现在基地内浸种催芽实现了全数控化,箱内水循环和水温控制都是自主化运行,在各个关键节点的温度与时间都能精准控制在最佳值的±3%左右,将出芽率提升到98%以上,而这是在人工浸种催芽的时期想都不敢想的……”随着技术的升级,农业科技替代传统人工经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看着基地内38个催芽箱即将装满今年首批750吨稻种,技术人员孙永峰不禁感慨起技术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改变。

好的芽种开了好头,后续的各项生产工作自然就有了底气。“现在就连育秧我们都‘智能化’了,等我这种子催完芽,就运到工厂化育秧基地,还是全程不用操心,就等着拉苗用苗就行了。”对于传统备耕两大难题,在分公司不少像张辉一样的种植户现如今只剩下了“等着用”的从容,而没有了早些年“自己做”的奔波。

分公司为种植户在春耕备耕重点工作上“省了劲”,而他们也在“小细节”上用了不少心思。在巴山湖管理区的集中育秧基地内,三两个种植户一天对两栋超级大棚进行摆盘覆土作业已经不是稀奇事。“别看这设备小,但是效率高。仅需要2—3人就可进行操作,一天能摆盘覆土9000盘左右……”种植户郇义勇这两年种植了800余亩水稻,7个超级大棚的摆盘覆土作业,早几年需要5—6天才能完成,而今年不到3天,他就完成备耕转段,去张罗芽种的事了。“活干得越快越好不是最能打动我的,主要是这些新设备,让我‘挺直了腰板’。”郇义勇开着玩笑,但也是真实写照。

早些年摆盘、覆土是两项单独作业,摆盘时弯腰、覆土时低头是常态,现在,新型的摆盘覆土机将两项工作整合一起,作业阶段仅需一人负责放盘,一人负责加土,设备即可匀速状态下同时完成两项作业,不仅解放了种植户的“腰”,还昂起了他们的“头”。而这样效率高,又“省劲”的新型设备,在分公司春耕备耕一线的各个环节上已颇为常见。

无论是大型农业基础设施的稳步运行,还是各类新型机械设备的引入尝试,仅仅是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推进农业现代化、智慧化、数字化的一个缩影。从水稻的“催”到“育”再到“种、管、收”,分公司正通过内推成熟技术、外引科技智能设备让“数字”取代“经验”成为可能,通过让更多成熟先进的技术涌入到这片沃土,有力驱动农业由会种地向“慧”种地、“省力气”转变,为“中国饭碗”装入更多二九〇粮食的同时,进一步用实际行动走出了属于二九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