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当菲律宾三艘船只试图突破黄岩岛海域的防线时,这片争议水域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中国海警船以两艘对三艘的绝对劣势成功拦截,并在支援力量抵达后形成合围之势。
鉴于菲律宾当前的局势,马科斯急需寻求美国的帮助,试图通过展示对南海争议岛礁的"主权宣示",向美国递上一份彰显"战略价值"的投名状。然而这场精心设计的"海上巡逻",却在中国的立体化拦截体系前碰得头破血流。
有媒体爆料,菲律宾3艘船只想要强闯黄岩岛海域进行“海上巡逻”,在中国舰船2对3的情况下,菲律宾船只被成功拦截,而且,支援船只赶到之后,中方对菲船的包围也已经成功。
马尼拉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前所未有的耻辱",显然,马科斯本想给美防长一个“见面礼”,没想到反而出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且,让马科斯觉得非常尴尬的是,既然部署了中导系统,在演习中却不能进行“实弹”发射,这是被糊弄了吗?背后什么原因呢?
其实有2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部署的位置看。在吕宋岛部署导弹,500-2000公里的射程范围,足以覆盖中国东南沿海经济重镇,这种直接的安全威胁,必然招致对等反制措施。一旦试射引发的后果,菲律宾政府也承担不起,美国会继续支持菲律宾吗?马科斯心里也非常清楚,一旦局势紧张,可能早就跑了。
二是导弹的资产归属看。原因是菲律宾军方对中导系统的采购停滞,使得该系统的法律属性仍属美国资产。若此时进行实弹测试,实质上等同于美国直接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华盛顿显然不愿为马尼拉的"政治秀"承担如此高昂风险,这种战略退缩,恰是同盟关系脆弱性的真实写照。
美菲在吕宋岛举行的年度例行演习,距台岛仅数百公里,演习区域与台海方向形成战略呼应,这种地理布局绝非偶然。更值得关注的是参演国构成的"特殊安排",这种多边军事联动,实质上是美国构建"亚太版北约"的阶段性成果展示。
菲律宾军方叫嚣"让中国夜不能寐"的狠话,与其说是战略自信,不如视为心理战的一部分。这种高调宣示恰恰暴露出菲方在南海博弈中的弱势地位——需要通过语言壮胆来掩盖实力差距。而中国针对演习的应对同样值得玩味:加强黄岩岛巡逻、投放主权浮标,这些举措既是对挑衅的即时反应,更是对区域规则的坚定维护。
南海局势的升温,本质上是冷战思维在亚太的回潮。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同盟体系遏制中国,却忽视了地缘政治的现实逻辑。菲律宾幻想通过"引狼入室"实现安全诉求,实则正在重演乌克兰的悲剧剧本。当基辅的废墟成为"代理人战争"的警示碑时,马尼拉是否应该及时醒悟?
中国的战略定力始终如一。无论是海警船的精准拦截,还是针对军演的立体应对,都展现出维护主权与稳定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