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用“纯真、童心、好奇、探索、无畏、朝气、热血”等具有生命力的词语去描绘少年感。

一些社交媒体上,更是直接标注为“男人的花期”。我一直在琢磨这个标签,为什么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去怀念“少年感”呢?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叩问过很多次自己的内心。我发现“少年感”和“少女感”不关乎于性别和年龄,都是人们愿意去追求的自我本心。

我的爷爷奶奶今年已经90多岁了,算是高龄吧。我奶奶经常会对我说几句口头禅“人活得就是个年轻啊!”“我年轻的时候如果好好多读几本书就好了。”

可见“油腻感”是人的唯恐避之不及的。衰老不可逆,才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难道“油腻”是必然趋势吗?我过去几年尝试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话,发现挺有意思的。人人内心都是自己不愿意透漏的恐惧。

因为人往往都是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这都依赖于人的线性思维。人类往往倾向于采用一种线性的、均衡的、恒定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来审视问题,仿佛一切事物都随着初始条件的设定而注定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将复杂多变的世界简化为一种预设的轨迹,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然而,现实世界却充满了非线性、非均衡、变化多端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远非这种直线式思维所能全面涵盖。

想开店创业,但又不愿意承担丝毫的经济风险和责任压力;想减肥塑形,但又不愿意坚持严格的饮食控制和持续的运动锻炼;想出国旅游,但又不愿意面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挑战;想学习新技能,但又不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和钻研。

30岁40岁的人开口闭口就是“商业逻辑”、“市场规模”、“利润”。20岁出头的年轻人,大部分还会沉溺于和执着于一些虚无的饭局。中年人依靠人脉置换各种资源企图掩盖对未来的恐惧,年轻人用模糊的憧憬来掩饰对未来的焦虑。但选择多到眼花缭乱时,也会成为迈不开腿的一种困局。

慕容洞唐过去几年密集接触了很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因为我为了弥补一样东西:行万里路,识万种人。因为我恍然大悟一件事,“阅人有术”是人成长路上的必备品。

我一度差点失去自己的少年心气。这都源自于“袪魅”这个词汇的流行。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突然发现曾经崇拜的长辈,他们也无法给我一些有用的支持,因为他们也是在社会中艰苦挣扎的中年人。

四十虽不惑,但丢掉的是少年的心气和久违的心动。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呜呼!兴衰谁主?岂曰天命!?知耻近勇,后凋方显松柏之心;戒满持盈,先觉乃见圣贤之智!


少年心气的本质是什么?

少年心气的核心要义在于,即便置身于艰难逆境之中,亦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对世界的高度热忱、对知识的执着不懈追求,以及对世界细致入微且富有诗意的感悟。尤为关键的是,其彰显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自驱力,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外部环境的变迁。

100多年前,尼古拉?特斯拉就曾预言,有朝一日世界将实现全人类的头脑连接。地球成为一个大脑,每个人都是一个神经元。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在1982年出版的科学著作《The Global Brain Awakens》中将特斯拉的这一预言描述为一个巨大的智能系统,命名为全球脑。

在全球脑的成型过程中,个体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你会开始情不自禁同情信息,不自觉的观看点赞评论。因为你很难在信息的海洋中拔出自己的独立。就像历史学家塞缪尔·莫恩(Samuel Moyn)所说的那样:“同情疲劳与同情一样古老。”

你不去定义你自己,你就会被他人所定义。


如何积攒自己的少年心气?

不停地看行业新闻,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消耗。说明白了,就是行动力差。当理想无法突破现实的桎梏时,部分人会陷入“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悖论。若理想脱离实践,便会沦为“空想主义”。我就特别佩服那些说到,还能做的人。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意气风发地喊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竟然也会颤抖着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今天码字写这些的时候,我拿出了《游戏王》的卡牌把玩。当周边变成了谷子,我才知道,自发的单纯脆弱,自觉的单纯无敌。现在的我已不再年少,但年少在我。

非实用性的文化消费品,会一直存在的。

人要有现实主义者的实际行动,才能维护年少时理想主义者的侃侃而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