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长顺县公布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打造“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竞争机制。这在网上炸开了锅,贵州的老师们该集体失眠了。
“退出机制”,好熟悉的字眼,喊了好几年了,大家都很焦虑。有不少网友因此犹豫“到底还要不要考教师”。
铺垫了那么久的“教师退出机制”,绝对不是故意造势来引发焦虑的,它背后反映了教师的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北师大研究预测,到2035年小学和初中教师将过剩近200万,这促使教育部门通过严格考核优化师资结构。
但在这里我想说:在编教师真的不要慌,还轮不到你。
01
铁饭碗没那么容易碎
从已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的地区数据来看,真正因机制而退出的在编教师比例极低。例如南京江北新区,在首轮涉及多所学校的考核中,仅有极个别教师因严重违反相关规定而被清退,占在编教师总数的不到 0.5%。
多地退出机制文件也明确写着:“非因重大过错不得解聘在编教师”。 多数地区在执行退出机制时,有着严谨且全面的考核体系。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科研成果等多方面都被纳入考核范围,并非单一因素决定去留。而且,对于在编教师,一般都设有缓冲期和申诉渠道。
如贵州长顺县规定,首次考核不合格的在编教师,会给予一定期限的整改期,整改合格后仍可继续留任。
所以,只要在编教师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退出机制就与你无关。
02
非编教师支棱起来
没编制的老师,就是教育系统的“临时工”,随时准备背锅走人。临聘制、县管校聘、聘任制、雇员制等五花八门的非编教师,在需要人员优化时,往往首当其冲。
如果没有坚定意志想要一辈子当老师,真的可以及时掉头了。但如果真的热爱这一行,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来应对危机。
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和竞赛,获得相关的教学荣誉证书。如果你职称高、荣誉多、技能好,被学校留用的概率自然比普通教师更高。
另一方面,也要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比如主动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高度责任心,努力提升学生和家长满意度,充分利用不同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等,不断提升自己在学校的价值,从而降低被裁风险。
总之,非编教师是不可能“躺平”的了。
03
这3类教师才该警惕了
“教师退出机制”是柔和的,不是“一言堂”,也不是“一刀切”,通过贵州长顺县的暂行办法也可以看出:教师退出的办法有待岗、转岗、降级、解除专业技术岗位、辞职、辞退这6种。
其实真正威胁到“铁饭碗”的主要是辞退这一种。需要满足:连续旷工超15个工作日、一年内累计旷工超30个工作日、年度考核不合格但不同意调岗、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等条件之一。如果不是长期吃空饷,或者混日子,正常老师应该都不会踩这些红线吧?
另外要注意,办法中指出,对师德表现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触碰职业道德红线的老师,将其清除出队伍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各行各业都无法容忍践踏规则底线的人,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我颇为赞同。我也相信绝大部分教师是有师德的。
但难就难在“师德鉴定”上。拍打手掌算不算体罚?当众批评算不算侮辱?收了全体家长送的一个保温杯算不算受贿?谁来保障裁判的正义性?近年来出现不少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现象,其中不乏恶意捏造事实,诬陷老师的。
建议进一步完善师德鉴定机制,例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入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以确保师德鉴定的公正性。
教师“退出机制”是为了控制教师队伍数量,但真正清退的应该是那些占着编制不干活、祸害学生、混吃等退休的人。其他人,该上课上课,该改作业改作业,该学习学习,糟心事少听。
04
给老师的保命指南
几句话简单总结一下:
在编老师:记住,你手上的是“铁饭碗”还是“瓷饭碗”不重要。只要不碰师德红线、教学达标,校长也没权动你。
非编老师:除了考编外,还要提升教学技能,和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全体老师:定期备份教学成果、学生评价、获奖证书等资料,这些都是你对抗“恶意考核”的防弹衣。
最后我想说:退出机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实人吃亏,关系户偷笑。
-end-
感谢你的阅读!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