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冰城摄影爱好者在哈尔滨呼兰河口湿地芦苇丛里抓拍到了一种体型比麻雀还小的黄色小鸟,经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专家辨别,确认这就是“鸟中熊猫”、有“鸟类活化石”之称的全球濒危鸟类——震旦鸦雀,非常罕见。
“逛”遍湿地发现中国特有珍稀鸟种
“呼兰河口湿地一年四季都能拍到不少不同品种的鸟,我和拍友们总去,最近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一两天就要去这里兜兜转转,为的是‘碰碰运气’!”哈报手机记者、摄影爱好者史敏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追鸟达人”,这两天让她魂牵梦绕的是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藏身于呼兰河口湿地芦苇丛中的“神秘小鸟”。
史敏捷爱好摄影坚持拍鸟已有十几年,对哈尔滨本地的留鸟和候鸟品种如数家珍,她表示随着哈市生态环境愈加好转,身边出现的鸟类变得越来越多,平时不常见的、叫不出名字的鸟也开始多了起来。
“你看,这种小鸟个头比麻雀还小,黄色的嘴巴,黑色的眉纹,样子十分俏皮可爱,真招人稀罕!”为了拍摄湿地里的“稀客”,史敏捷连续几天在这片芦苇地“溜达”,一转小半天儿,因为这种“神秘小鸟”善于藏匿,行踪不定,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飞走了。为了拍到它,史敏捷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离老远架起相机蹲守,不敢弄出任何声响,但最多一回也只是见到四五只。“它们都很机警,从不聚堆,小巧玲珑的身体,一支芦苇杆上就站一只,非常不好拍。”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鸟类研究专家许青教授看过史敏捷拍的照片后,指出这种鸟是有“鸟中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全球濒危物种。
这种小鸟为啥有个如此霸气的名字?原来,震旦鸦雀最早发现于中国江苏,到现在已有150余年的研究历史,但它在地球上已存在了上千万年,堪称“活化石”,是一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鸟类。目前在中国它们仅分布在黑龙江及长江流域的下游,在世界范围上它们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南部。而“震旦”,源于古印度称呼华夏大地为“震旦”,以此给一种小鸟命名,彰显了神秘和古老。
据了解,震旦鸦雀因其善鸣,有“快乐小鸟”之称。它基本上只栖息在芦苇地中,在春夏秋以苇杆上或芦苇表面能捕捉到的所有虫子为食物,到了冬天就捡拾浆果种子,芦苇也是其建造巢穴的主要素材,可以说一辈子都和芦苇有关,也被称为“芦苇中的啄木鸟”。
“稀客”变“常客”,“湿地小精灵”越来越多
目前,哈市栖息记录的有多达230余种野生鸟类,其中候鸟约200种,除了喜鹊、灰喜鹊、麻雀、乌鸦等随处可以看到的“常住鸟”外,不少丛林鸟、芦苇鸟等身材袖珍、不易被关注的“稀客”如今也在市区内出现的越来越多,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
同样是在呼兰河口湿地,还有一种颜值在线的芦苇小鸟,近几年也时常走进镜头,它就是文须雀。文须雀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以至东北一带,栖息于湖泊或河流沿岸的芦苇丛中,常集小群活动在近水的芦苇丛中,它们性情活泼,在芦苇秆上或跳跃或攀爬,犹如湿地里的“快乐小精灵”。“我在呼兰河口湿地多次拍到成群的文须雀,几十只一起飞舞,非常有趣。”史敏捷告诉记者说,她从前年起就经常会在湿地里拍到这种小鸟,从春天到秋天,包括抱窝繁育后代,这种“稀客”已然成了冰城的“常客”,且数量越来越多。
有意思的是,文须雀别称“龙凤鸟”,之所以拥有如此吉祥雅号,是因为这种鸟的特征显著和十分珍贵。文须雀是我国“三有”保护动物,因雄鸟有黑色嘴须便称其为“龙”,雌鸟无黑须则称其为“凤”。“雌雄同框”下“龙飞凤舞”的景象,带给人和谐美好的寓意。
同样是“名不见经传”,在松花江美丽的太阳岛湿地上,还有一种叫戴菊的“稀罕鸟”。它们身体浑圆如绒球,头戴黄色“花冠”,搭配黑亮的大眼睛,一副“小可爱”的样子。它不仅是最小的鸣禽之一,还是专门啄食林业害虫的益鸟,每年能消灭400多万只小虫。这种美丽动人的小鸟,大多在我国西南部高海拔地区繁殖,如今能在哈尔滨市区内现身,也是十分少见。
途经地变栖息地,中大型水鸟“恋”上冰城
哈尔滨因松花江贯穿这座城市,湿地资源极其丰富,这使得哈市水鸟数量众多,品种占了有记录鸟类的“半壁江山”。除了较常见的野鸭、鸳鸯,江鸥、白骨顶鸡、鸊鷉等小型水鸟外,近年来,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鹭、草鹭、苍鹭、鸬鹚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也越来越多。且这些中大型水鸟已不单是迁徙过境,有不少甚至选择留在哈市。夏季在松江湿地栖息繁衍,像呼兰河口、大剧院湿地、太阳岛、群力外滩等处湿地均有分布。这类水鸟因个头较大、体态优美,更适合观赏,渐渐成为冰城夏都游人畅游湿地的新一景。
“快看,这是苍鹭,那是白鹭,还有黑压压一大片的就是鸬鹚……”在观鸟人津津乐道的“野鸭湖”,眼下这里正举行着一场鸟界的“春季阅兵式”,亭亭玉立的大水鸟与娇小玲珑的江鸥、野鸭“混群”,时而伫立不动,时而百鸟翩飞,动静相宜,“看头”十足。“光我自己观察,这片水域的鸬鹚少说也有200余只,外来的、本地的,这么多鸟和谐共处,共享一方乐土,真是太神奇了!”哈报手机记者、“追鸟达人”市民杜丽娟感叹,观鸟、拍鸟令人心情舒畅,从春夏到秋冬,她发现“野鸭湖”的水鸟越来越多,不少“外地客”迁徙经停这里就不走了。
不仅仅是“野鸭湖”,市区内的何家沟也是候鸟途经地变栖息地,一年四季都有水鸟,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只要水面没有完全冰封,就有它们的倩影。最近两年哈尔滨的“明星鸟”东方白鹳,在迁徙季可以监测到上百只经停记录,并创造了在哈市成功越冬的骄人奇迹。这些都充分印证了冰城湿地具备珍稀水鸟栖息的条件。
许青介绍说,许多鸟都像燕子一样“恋家”,每年春天从越冬地迁飞到繁殖地,甚至就精准的飞回“老巢”,东方白鹳也是如此,它会回到出生地繁衍,建议可以采取科学的人工招引措施,让这些“大宝贝”长期留在哈市栖息,繁育后代,带来更多的鸟在这里“安家”。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冰城湿地成鸟儿“庇护所”
专家表示,震旦鸦雀是留鸟,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迁徙,但是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且严重依赖芦苇生境生存,是珍稀物种,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学价值,对于研究湿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潜在科研开发、生态旅游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像震旦鸦雀这种“稀罕鸟”现身冰城,说明哈尔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里有适宜它们生境需要的湿地和芦苇。这些鸟儿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者,也是冰城哈尔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修复的见证者。
哈市地处松嫩平原,坐落松花江中游两岸,依水而兴,着力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2018年10月,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哈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全球首批获此殊荣的18个城市之一。目前,我省确认哈市湿地名录面积为4.05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1处、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湿地资源内有种子植物848种、有脊椎和无脊椎动物527种。同时,哈尔滨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是东北亚候鸟重要的迁徙繁殖地、停歇地。每年从这条路线迁徙的候鸟有492种,其中水鸟多达5000万只,是全球9条路线中拥有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条迁徙通道。
近年来,我市在湿地保护过程中坚持“自然生态、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注重松花江湿地的全面保护与湿地功能恢复,突出综合治理实效,松花江水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鸟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每到夏季,太阳岛湿地、哈尔滨大剧院湿地及呼兰河口、“一湖三岛”、群力外滩等处湿地水鸟扎堆、翩翩翔飞,“鸟伴人、画中游”的美丽画卷沿着松花江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松江湿地焕新颜 万羽翔集映初心
阳春三月,冰城寒意未消,松花江畔却已是生机盎然。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哈尔滨始终将湿地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基因图谱。通过持续的保护与修复,“绿水青山”正在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润城,诗意栖居。哈尔滨不仅是万物共生、万鸟翔集的湿地之城,也正在成为人们惬意栖居的诗意家园。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 王铁军/文
“哈报手机记者”: 史敏捷 杜丽娟/摄
责任编辑:孙婷
审核:董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