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雪不期而至。连日来,我国北方多地迎来降雪天气。北归候鸟陆续飞临中国最北省份黑龙江省,为这里的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机。
飞雪迎春到 候鸟迎春归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鸟湖湿地迎来了一批批候鸟。这些灵动的身影,为刚刚苏醒的湿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宣告着春天的到来。千鸟湖湿地是众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每年春季都会吸引大量候鸟在此驻足。候鸟包括大雁、野鸭等常见品种以及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品种。
3月中旬,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挠力河保护区”)迎来首批候鸟回归。其中,百余只东方白鹳陆续入住人工巢,比往年早一周左右。
东方白鹳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鸟类。当前,世界上东方白鹳的两大主要繁殖区分别是中国三江平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挠力河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腹地,是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繁殖栖息地。
挠力河红旗岭农场段沿岸界线长、跨度大,与完达山余脉隔河相望,沿河两侧明水泡子众多。其中,千鸟湖湿地是挠力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水禽栖息、鸟类繁衍的重要场所,也是欧亚大陆野生动物的必经之地。
今年,该保护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并搭建100多处东方白鹳人工鸟巢,保障候鸟迁徙安全。
“东方白鹳体型较大,成年鸟类身长达1米多,它们繁殖时很难寻找到野生的鸟巢,为此,我们搭建了人工巢,让东方白鹳栖息繁殖。”挠力河保护区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今年气温回升快,东方白鹳“回巢”也比往年早,在挠力河保护区下面的多个管理站,已经监测到有百余只东方白鹳陆续入住人工巢。
目前,挠力河保护区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巡护巡查,运用无人机航拍、视频监控等方式实时监测候鸟的情况。
近年来,挠力河保护区积极开展湿地修复工作,2024年修复湿地面积超2000亩,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候鸟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为了给候鸟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挠力河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通过生态补水、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同时,加强了对候鸟的监测和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千鸟湖湿地停歇、繁殖。这不仅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观赏机会,也成为当地生态研学的一大亮点。
这里分布主要植物有500种,分属56科;鸟类89种,分属7目9科;兽类5目12科25种;鱼类8科25种,还有众多尚未统计的昆虫、水生浮游动植物。这里蕴育着森林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们相互有机联系,构成了相对统一的整体,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转换。这里分布着漂筏苔草、芡实、菱角、千屈菜等典型湿地植物,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生物多样性丰富,令人惊叹,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库。
在饶河县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大家观测到了回归候鸟灵动的身影。尽管天气冷暖交替,残冰尚未褪尽,这些阔别数月的候鸟却已如约而至。
乌苏里江, 满语为“乌苏里乌拉”,意为“水里的江”、“东方日出之江”。乌苏里江发源于吉林东海海滨,锡特霍特山脉,全长 905 公里,流经饶河农场的河段有36公里,河段中还有七个秀丽的岛屿。乌苏里江被联合国环保组织认定为没有被污染的江。在北大荒绽蓝的天空衬映下,乌苏里蓝色的江水波浪起伏,格外迷人。蓝江,成为饶河农场的地理标志。
饶河农场位于挠力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拥有湿地700多公顷对当地的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有力地调节着气候。境内江河广布、湖汊纵横,湿地湖沼星罗棋布,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水域资源。与雅鲁藏布江并称我国唯独没有遭到污染的两条大型河流之一的乌苏里江,流经饶河江段一百二十八公里,其沿途支流以“九百九十九道弯”的挠力河为最,共计二十八河,加上流域内附属草原、湿地,占据饶河“五山、一水、二草、二分田”地理格局之中十分之三强。丰富的水域资源蕴育了这方土地生物环境的多样化,有六十多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更有无数的雁、鸥、鹭、鹳、鹤、鸳鸯、野鸭和多到数不清的各种野生珍禽在此栖息,呈现出一派充满原生态魅力的自然盛景,是天然的避暑、度假、漂流、休闲观光、亲近大自然之理想首选地。
接下来,还将有更多品种和数量的候鸟陆续抵达,千鸟湖湿地、饶河农场湿地、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将迎来更加热闹的“候鸟盛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当地的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旗岭农场有限公司和北大荒集团黑龙江饶河农场有限公司的粮食生产提供品质保证。(崔杰 记者 石启立 摄影 郝玉瑞 国徽 王成 党爱河 高祥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