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着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教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多次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论述,明确做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等重要指示,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等素质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就如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做出系统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扩大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这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格局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产生全局性、深远性影响。
1.充分认识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师资队伍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放眼世界,教育强国无不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支撑了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和水平提升。但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师队伍还存在不少短板,既有学历提升的需要,更有教育教学专业素质提升的诉求。其中,高水平科学教师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水平和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现在距离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只剩10年。要在10年时间里建成教育强国,不迅速提升优秀科学教师的培养能力和供给规模是不行的。扩大优秀科学教师的供给,高水平师范院校承担主体任务,但仅仅依赖于现有的几所高水平师范院校又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行业性大学等在内的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协同努力,担负起为基础教育输送和培训优秀科学教师的重任,为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师资基础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反映了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近200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专门化到多元化再到综合化的阶段,即由单一的师范院校系统培养教师逐步过渡到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多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培养的阶段,再到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体开展教师培养的阶段。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形成根本上与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以及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有关。不难理解,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越高,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就越高。从学历水平来说,从传统上中等教育水平师资逐渐过渡到大学本科教育水平师资,再过渡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师资。从素质要求来说,从传统上中等师范注重教育性素质,到高等师范既重视教育性又重视学术性素质,到综合性大学在重视教育性的同时对学术性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对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多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教师培养的新体系,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发生格局性变化,增强优秀中小学教师总体供给能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广大中小学校的殷切期盼。高水平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并非始自今日,实际上早已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及成立初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高水平大学或长或短地承担过培养教师的任务。1952年院校调整后,培养中小学教师才成为师范院校的专门责任。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一些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一些中学任教,成为这些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很受中小学校和广大家长的欢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关于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近年来,一些优质中小学校自发聘请师范院校以外的高水平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来源的多样化和高学历化,对于提升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改革创新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看到这些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显著学科优势的同时,一些中小学校长也反映,如果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同时接受完整的教师教育,他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专业骨干和领导作用。
2.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当前,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正视并积极应对。
从人才培养经验来说,高水平大学普遍缺乏开展教师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教师培养的理念、政策、目标、专业要求等不够熟悉。
从学科基础来说,高水平大学有优势也有短板。优势在于拥有一些高水平的与基础教育有关的优势学科,短板在于教育学科的规模普遍偏小,且主要以高等教育学科为主干,对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小学生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很不充分,相关教师普遍缺乏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术经验和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经历。
从实践基础来说,高水平大学以往与中小学的联系只是发生在招生环节,且主要是与中学联系比较多,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很少,也缺乏保障教师培养质量的优质实习实践基地。
从制度保障来说,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领导体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培养模式、导师队伍、条件保障、就业指导体系等都亟待建立和完善,以切实保障“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培养任务的圆满完成。
因此,高水平大学在贯彻落实《纲要》、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挑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予以应对。
3.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有关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从发挥好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立场出发,深刻理解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高水平大学办好教师教育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大学主体责任,加强教育部、高校和地方政策之间的协调,建立基本规章制度,汇聚高水平大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切实实施好教师教育项目掌舵领航,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增智赋能。
再次要加强高水平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统筹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师资和课程资源,补充面向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探索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教师教育新模式,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新格局。
四是要处理好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之间的关系。师范大学是教师培养的主体,这个地位不会因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参与教师培养在短期内有所改变。而且,长期以来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优良传统,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水平综合性、理工类院校等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要主动向师范大学取经学习,同时也促使师范大学以更高质量标准推动自身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
最后,要加强追踪研究。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模式、资源配置、师资条件等都不够完善。针对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出的思考与探索、涌现的经验和典型等,要注意开展系统性追踪研究,并将追踪研究结果与高水平大学教师教育行动的持续改进密切结合,为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 石中英:长安街读书会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邱诗懿;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外交评论》等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