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正式发布入川命令,消息传开后,十八兵团营地内气氛沉闷压抑。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满满的都是对入川的担忧和抗拒:

“为啥非得去四川啊,我怕我这身子骨可遭不住。”“就是啊,咱顿顿离不开面食,到那儿天天吃大米,我可吃不惯。”



贺龙决定和战士们好好谈一谈,他先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又说了自己当年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吃不惯住不惯,随后话锋一转:

“解放西南可是大陆上的最后一战,意义非凡呐!在座的各位,难道就不能去西南吃几年大米吗?”

听贺龙这么说,十八兵团的战士们有怎样的反应?最终事情是怎样解决的呢?



担任南昌起义的总指挥

1910年,14岁的贺龙跟着乡亲们一起,踏上了赶马运货的道路。骡子驮着沉重的货物,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他们运送的货物种类繁多,有茶叶、木材,还有盐巴。这些货物都是当地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贺龙一家生计的来源。

在这条艰辛的运输路上,贺龙结识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1914年,18岁的贺龙在湘鄂边界的威望越来越高,大家都知道他为人正直、仗义疏财,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这一年,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贺龙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党,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利用自己在湘鄂边界的人脉和威望,组织起了一支农民武装队伍。他带领着这支队伍,与军阀、土匪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为百姓们争取权益,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在他的带领下,农民武装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湘鄂边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贺龙深知,要想彻底推翻旧制度,光靠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他积极与各界人士交往,宣传革命思想,争取他们的支持。



1927年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陷入至暗时刻。周恩来肩负着中央的重托,来到贺龙的指挥部。

二人会面,周恩来将起义计划和盘托出:“贺龙同志,当下局势危急,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挽救革命,我们需要你的力量。”贺龙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周恩来欣慰地点点头,当即宣布:“共产党对你下达的命令,就是前委任命你为起义军总指挥!”贺龙站起身来,有些忐忑地说:“我还没有入党……恐怕难以担此重任。”



周恩来打断他的话:“党是相信你的,你刚刚讲过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怎么第一个命令就犹豫了?”贺龙立刻立正,大声表态:“请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此后,贺龙全身心投入起义准备。南昌起义后,部队一路南下,转战途中,贺龙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的部队遭到重创,从一个军长变为“光杆司令”。

然而贺龙并不气馁,9月,在周逸群、谭平山的介绍,周恩来的见证下,贺龙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湘鄂西组建武装,获得毛主席称赞

党中央考虑到贺龙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原本决定让他前往苏联学习先进的革命理论与军事知识,以更好地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但贺龙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找到组织请求道:

“如今革命形势严峻,党更需要武装力量。我对湘鄂西的情况熟悉,那里的百姓也信任我,我想回湘鄂西组建武装,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

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批准了贺龙的请求。



1928年初,贺龙与周逸群等7人踏上了归乡之路。刚回去,他便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促膝长谈,很快在贺龙的组织下,一支充满斗志的武装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然而,1932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对洪湖根据地进行了残酷地“扫荡”。红三军在贺龙的指挥下,虽顽强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部队由14000多人锐减至3000人。但贺龙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带领着部队顽强抵抗,保存有生力量。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黔川边境胜利会师。两支队伍的会合,让贺龙的部队重新振作起来,士气大振。不久后,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贺龙任总指挥,继续领导部队与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1934年10月,为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红二、六军团向湘西发起凌厉攻势。湘西军阀陈渠珍急调万余人抵挡,红二、六军团佯装败退,诱敌深入龙家寨十万坪谷地。

战斗打响,红军仅2小时便歼敌大部,成功占领永顺县城。此后,红军乘胜追击,连克大庸、桑植等多座县城,部队迅速扩充至2万红军,地方武装也达到2万多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苏区,踏上长征之路。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妄图将他们困死途中。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



贺龙观察地形与敌军部署后,指挥部队忽东忽西,巧妙穿插。有时佯装北渡金沙江,引得敌军匆忙调动;有时又突然折返,打敌军措手不及。历经近一个月的艰难转战,红军成功摆脱数十万敌军追击,突出重围。

当贺龙和任弼时踏入窑洞时,毛主席脸上洋溢着喜悦,三人围坐,谈及红军长征,毛主席回忆起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感慨道:

“二、六军团在乌蒙山这一转,太漂亮!敌人晕头转向,连我们都差点被转迷糊。你们靠着灵活战术,没折损兵力,了不起!”



战士们大多不愿入川,贺龙:你们就不能吃几年大米吗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欢庆余韵尚未消散,解放西南的重任随之而来。毛主席的视线定格在贺龙身上:“贺龙同志,西南地区关乎国家统一与稳定,解放西南的重任,唯有托付于你。”

贺龙回应的声音洪亮有力:“主席,我定不辱使命!”毛主席接着询问:“你打算带哪支部队入川?”贺龙略作思考回答:“我带十八兵团入川!”



其实贺龙的麾下有一支精锐,但他深知抽调一野老部队会严重影响彭德怀在西北的作战,从而选择了并非自己带出、由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改称的十八兵团。

这支部队组建于1949年初,前身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多数官兵是北方人,对西南复杂的气候与地形全然陌生。但当这个消息传到十八兵团战士们耳中的时候,大家却满是不愿意。

贺龙站在营帐外,看着远处一群聚在一起小声交谈的战士们,他走到战士们中间,原本嘈杂的讨论声戛然而止,贺龙打破了沉默:“同志们,我知道大家心里有想法,都敞开了说,别憋在心里。”



听贺龙这么说,大家纷纷说出不满:

“司令员,听说川康那边气候潮湿,咱北方人怕是适应不了,到时候病倒一片,还怎么打仗啊。”“是啊,我这顿顿离不开面食,听说那边顿顿吃大米,我真怕到时候难以下咽。”

贺龙听完后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同志们,你们的担忧我都懂。想当年,我一个湖南人来到北方,那小米、黑豆吃得我胃里直泛酸水,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里也犯嘀咕,这啥时候是个头啊。可慢慢地,不也适应了吗?
咱们干革命,哪能怕这怕那?现在解放西南,是为了让更多受苦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为了新中国的统一和稳定,还有就是你们就不能吃几年大米吗?”



听着贺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众人纷纷附和,士气高涨:“我们明白了,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咱们解放西南的决心!”

1949年11月,贺龙走在十八兵团队伍的最前列。随着他一声令下:“出发,向着四川前进,解放西南!”他们翻山越岭,长途奔袭,穿插迂回,巧妙地突破敌人的一道道封锁。



经过数天浴血奋战,十八兵团成功截断国民党军退路,对成都形成合围之势。敌军士气低落,纷纷缴械投降。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战士们克服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饮食习惯的差异,战胜了自我,实现了解放西南的理想。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